重生之最強大亨!
1944年,太平洋戰爭已接近尾聲,在泰國,以陳弼成為首的三位華商有意創辦一間國內注冊的銀行,名為盤穀銀行。
1945年12月1日,盤穀銀行獲得商業銀行營業執照。
1952年,盤穀銀行總資產量已達到1億泰銖,1960年底增至88億泰銖。同年盤穀銀行全體職員超過800人,擁有19間國內分行,亦在海外設有6間分行,包括香江分行兩間、新加坡、倫敦、吉隆坡和東京分行各一間。
1976年,海外分行增至14間。
按照曆史的原路發展,這家總行設在泰國曼穀,由私人控股的盤穀銀行,將超過泰國的國有銀行中第一的泰京銀行,發展成為泰國最大的商業銀行,總資產達到510億美元。
並且成為東南亞第七大重要區域性銀行!
而盤穀銀行能夠成長到未來的高度,創始人陳弼成居功至偉!
在陳弼成的打理下,盤穀銀行成為泰國的經濟支柱。1983年,美國《金融》雜誌將盤穀銀行列為全球十二大商業銀行之一。1984年又把陳弼成列為全球十二大富豪。
在全國16家泰國銀行和14家外資銀行中,盤穀銀行的存款、放款和總資產都是國內最大的。其經營規模占泰國30家銀行總和的三分之一以上。
陳弼成本人,據島國經濟新聞社《亞洲在飛躍》1985年一期的統計,其家族財產估計達22億美元,居當時亞洲十大富翁之首。美國《金融》月刊1983年公布的全世界十二位富甲天下的大銀行家中,陳弼成榜上題名。被風行全世界的金融銀行業雜誌《亞洲》選為1982年度傑出銀行家。
這一切,都離不開他做人做事的準則。
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用人之道,讓盤穀銀行的員工積極拚搏,心甘情願為公司揮灑汗水。
每位企業家都有自己的經營之道,陳弼成的經營哲學與眾不同。他說“開辦銀行是做生意,而不隻是金融業務。我判斷一筆生意是否可做時,隻是觀察這個顧客本人,他的過去和他的家庭情況。”
所以,在東南亞各國,許多身家巨富的富豪,在起家之初都得到過盤穀銀行的支持,這種雪中送炭的行為,為盤穀銀行得到了各大富豪的友誼,各地的富豪都願意和盤穀銀行有商業往來,並且都依靠盤穀銀行來周轉資金。
這種良性循環,使得盤穀銀行滾雪球般壯大。
隻可惜,就在去年,陳弼成因為個人原因,把盤穀銀行總裁之位傳給了老員工黃文波,他自己退居幕後。
當然,他能放心退居幕後,一是因為他身體原因;二是因為,在泰國國內,盤穀銀行的根基已成,穩坐霸主之位;第三的原因最重要,那就是他兒子中最傑出,深得他本領的次子陳友漢已經進入了盤穀銀行董事會,擔任副總裁,再磨煉幾年,就會接替黃文波,成為盤穀銀行的總裁,黃文波隻是過渡一下罷了。
儘管陳弼成退居幕後,但是盤穀銀行依舊按照他的意誌在發展。
因為盤穀銀行在泰國國內根基已成,所以向海外擴張已經成了盤穀銀行的首要目標。
而在東南亞,能稱得上經濟金融中心的,首推香江,其次為新加坡。
為此,陳弼成把自己本長子陳友慶,派到香江打理他開辦的香江商業銀行。
香江商業銀行,實際上盤穀銀行占有一部分股份,可以說是盤古銀行的分支,在香江繼續著盤穀銀行的宗旨,儘力幫助華人商人,讓他們更好的發展。
秉承著父親的經營之道,陳友慶性格也十分平和,與人為善,所以即使是在有著三百多家銀行和金融機構分支,競爭壓力巨大的香江,香江商業銀行依舊能夠很好的經營下去。
不久前,胡仙為了打造星島通訊社和經營公司,便從香江商業銀行中貸款一千萬港幣,當時這筆錢,還是陳友慶親自同意放貸的。
當時,雖然《星島日報》受到了《風雲日報》的衝擊,但是《風雲日報》之後一係列操控輿論爆發式發展的狀況還未發生,所以陳友慶經過分析後認為,星島新聞集團還有一戰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