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前提是需要他的話語權足夠的重。
也幸好,因為英國曾經殖民全球,英裔後代遍布全球,所以相對於美國,英國媒體行業對外的限製並不多。
魯伯特·默多克是澳大利亞國籍,英國是澳大利亞的君主國,所以魯伯特·默多克有資格買下《太陽報》,甚至後來買下第一大報《泰晤士報》,以及歐洲最大的天空電視台。
而香江此時也還是英國的殖民地,夏禹是香江戶籍,理所當然算是英國公民,他也是有資格買報紙的,英國法律沒辦法限製夏禹。
有需求、有資格、有資本,夏禹當然要好好挑選收購目標。
看完所有資料之後,夏禹思考良久,從中拿出了兩份資料,分彆是《金融時報》和《每日電訊報》!
這兩份,是最適合他收購的報紙!
《金融時報》是顏文翰的老上家,創辦於1888年,是英國最好,也是世界聞名的商業和財經報紙,此時全球日總銷量在130多萬份,期中70的銷量由國外貢獻,到了後世《金融時報》更是以844億英鎊的價格易主日經新聞集團。
雖然到了後世,因為《金融時報》積極擁抱互聯網,所以讀者幾乎轉移到了電子端訂閱,紙質方麵訂閱就較少,日發行量也就幾十萬份,但是其電子訂閱的讀者擁有六七百萬。
但是在這年月,互聯網還未出現時,《金融時報》的日發行量還在一百萬份以上。
此時的《金融時報》集團,歸屬於培生教育集團,培生集團持有其71的股權。
並且《金融時報》集團又持有《經濟學人》公司50的股權。
而《經濟學人》公司是世界四大財經雜誌之一的《經濟學人》的擁有者。
所以夏禹隻要收購了《金融時報》,就可以順便把《經濟學人》雜誌也給收購了,夏禹頃刻間就可以打造英國最大的財經新聞公司,成為財經新聞領域的無冕之王,影響力可想而知。
到時候,香江有《九鼎日報》和《經濟》周刊,英國有《金融時報》和《經濟學人》雜誌,隻要一整合,一個大區域性的傳媒帝國就建立起來了,想想就讓人激動
當然,收購《金融時報》的難度也很大,畢竟其母公司是培生教育集團,英國文化傳媒及教育行業的霸主,也是世界文化傳媒及教育行業的霸主之一。
不過得感謝如今英國的整體經濟大環境,培生教育集團此時的經營狀況也不太好,且培生教育集團主要是紮根教育行業,夏禹認為,隻要價錢出的合適,培生教育集團還是會願意賣了《金融時報》的。
畢竟培生教育集團是《金融時報》的後媽,把其收購過來也才十多年,偏心的後媽賣了非親生的兒子養育親兒子也不是沒可能。
相比較於《金融時報》,《每日電訊報》的收購難度就更小了。
此時《每日電訊報》日發行量在一百六十萬份左右,隻在英國國內發行,報紙的政治立場不鮮明,很有收購價值。
《每日電訊報》幾經易主,此時的所有人是加拿大人布萊克,四年前剛被布萊克抄底買過來的。
布萊克買《每日電訊報》的目的很明顯,就是貪圖有利可圖。
所以夏禹相信,用錢砸也能砸過來。
暫時,夏禹就打算收購這兩份報紙,先打下根基,之後再跟魯伯特·默多克掰手腕,搶奪世界傳媒之王的頭銜。
《泰晤士報》留在以後吧,此時收購的難度太大了!
決定之後,夏禹把這兩份資料丟給喬治·伯克利,吩咐道“喬治,儘全力把這兩份報紙收購到手,之後再把《經濟學人》雜誌也收購過來。”
說著,夏禹停頓了一下,目光灼灼地看向他,擲地有聲道“我不管你用什麼方法,我隻要結果,我允許你溢價一倍收購!”
喬治·伯克利一驚,表情變得極其嚴肅,他感覺到了老板的堅決,竟然說出了允許溢價一倍收購的話。
但是他要是真的溢價一倍收購過來,雖然老板可能不會說什麼,但是那會顯得他的無能!
這是老板第一次交給他的任務,必須表現出自己的能力出來。
因此,喬治·伯克利心中壓力很大!
但是他並不畏懼,反而胸中湧起一股豪氣。
老板有如此雄心壯誌不更好嗎?如此方能讓他一展才能!
喬治·伯克利重重地點頭,保證道“老板放心,保證完成任務!”
夏禹微微頷首,再次說道“如果有困難,一定要第一時間告訴我,期待你的好消息!”
“是!”
喬治·伯克利高聲應道。
之後,他拿著資料離開,前去製定收購方案。
s求全訂和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