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最強大亨!
隨後的半個月裡,菲律賓政壇暗流湧動。
費迪南德召集了所有心腹商議提前開啟大選的事,支持的意見占據了大多數,這也堅定了費迪南德的信心。
最重要的是,費迪南德特地去了一趟美國,見到了羅納德·裡根。
雖然羅納德·裡根沒有給他很好的臉色,也對他在菲律賓的一係列破壞“民主”形象的行為提出了質疑,但是終究還是沒有不歡而散。
惱火不要緊,費迪南德就怕羅納德·裡根對他徹底放棄支持。
因此,費迪南德一再向羅納德·裡根保證,完成連任之後,將如何如何。
之後,費迪南德內心大定,返回菲律賓。
回去的第二天,他就宣布解散菲律賓國會,提前開啟換屆大選。
正式的大選時間,定在了1986年1月12日!
消息公布之後,他以為打了反對派一個措手不及。
卻不知道菲律賓國內有一群人正興奮不已,同時這群人對夏禹越發敬畏。
而費迪南德更不知道的是,在他向美國發出訪問申請後,夏禹得到消息的第一時間,曾經去了一趟華盛頓,跟羅納德·裡根打了兩個小時的高爾夫……
在這半個月中。
美國商界的格局有了很大的變化。
並且影響也必將十分深遠。
首先,是海灣石油公司一事徹底落下帷幕。
海灣石油公司完成拆分,海灣油氣信托公司拿到了一半的油氣儲量資產。
在海灣油氣信托公司中,母公司海灣石油公司隻是象征性地持有1股股票,幾乎無限接近於零。
對於這家公司,埃克森石油公司持股量高達774,完成了實際意義上的主宰。
是否要對海灣油氣信托公司全資吞並,全在埃克森石油公司的一念之間。
而太平洋石油公司,則將權益全部集中到了海灣石油公司當中。
持股量高達682。
考慮到海灣石油公司依舊保持上市公司的身份,股權相對分散。
因此682這個持股比例,沒有任何一方勢力能夠動搖太平洋石油公司的主宰地位。
現在國際原油價格還未跌到穀底,海灣石油公司的股價還比較高。
因此夏禹暫時不打算將海灣石油公司私有化,繼續再等等。
而在紐約摩根信托公司的爭鬥,則讓洛克菲勒家族的威望大減。
在紐約摩根信托公司的《公司章程》中,規定董事長和副董事長由董事會以全體董事的過半數選舉產生。
也不知道約翰·克裡斯·摩根到底許諾了多大利益。
反正改選董事會後,原董事長大衛·洛克菲勒和副董事長約翰·克裡斯·摩根的位置來了個對調。
並且約翰·克裡斯·摩根勝任董事長後,絲毫不給大衛·洛克菲勒留情麵。
第一個提交董事會的提議就是暫時讓公司停牌,並對公司進行更名,更改後的公司名為j·摩根銀行公司,對應的股市代碼也要改。
這個提議在董事會上以半數以上表決通過。
關於紐約摩根信托公司的這場董事會會議,外界傳得神乎其神,有說大衛·洛克菲勒當場暴怒的,也有說大衛·洛克菲勒摔門離去的,也有說約翰·克裡斯·摩根會場狂笑的……
反正不管外麵怎麼傳。
洛克菲勒財團失去了美國第五大銀行的控製權。
這會對整個洛克菲勒財團的勢力體係造成重大影響。
更名後的j·摩根銀行在很多巨型公司中都有董事席位。
這些董事,之前都是大衛·洛克菲勒派的人,屬於洛克菲勒財團的員工。
一旦約翰·克裡斯·摩根將這些人替換成自己的心腹,那麼後續兩大財團的鬥爭將不再局限於j·摩根銀行,戰火將四處蔓延。
屆時,那將是多個領域的正麵硬碰硬,狗腦子都會打出來。
所以很多勢力的首領都在召集智囊團對此事進行研究,看如何避免被殃及,又有無機會像現在j·摩根銀行中的那些董事一般從中獲益。
總而言之,美國國內的風暴已經愈演愈烈。
不過這些暫時與夏禹關係不大。
因為成立時間短的緣故,北極星財團對美國對老牌財團的滲透並不強,現在還處於積累底蘊和實力的階段。
有這個心思,還不如多砍克利夫蘭財團幾刀。
不過這個時候,北極星財團對各個目標的股權收購已經變得艱難。
能夠被拿下的股權基本上都搶到了,而剩下的基本都是硬骨頭。
這個時候,就需要調整進攻方向了。
十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該向克利夫蘭財團攤牌了!
因此,在上報夏禹並得到肯定指示之後。
北極星資本公司總裁彼得·林奇,帶著亞爾曼·西蒙斯等幾個得力助手,來到了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