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兵部尚書代國公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張公瑾為副,率領中軍;並州都督英國公徐世績為通漠道行軍總管,由東路率主力直接進入突厥腹地……”一係列的任命下來,六路大軍悉數由久經沙場的大將軍率領,而且悉數交付便宜行事之權。
李世民的手筆不可謂不大,好多事先不知道計劃的大臣一時間都驚呆了。
這樣的手筆,比開國初期數路大軍攻伐大唐周邊諸豪傑的情形也差不了多少。
不過,這也從另一個方麵體現了李世民此次征伐突厥的決心。待旨意宣讀完畢,李世民對殿中接旨的數位將領說道:“此番大戰,傾儘大唐所有物力。若是不能一戰而定,一旦形成對峙之勢,大唐就要重蹈前隋大業年間的覆轍。眾位將軍,大唐,就拜托你們了。”
話不可謂不重,以李靖為首,登時拜道:“必不令陛下憂心,我等必將那突厥儘數滅了,以顯我大唐神威。”
滿意地點點頭,正當李世民要宣布退朝,讓群臣各自回去準備的時候,忽然見李靖上前一步,央請李世民:“陛下,微臣此次出征,深感責任重大。然近年來勞於軍務,精力多有不濟,唯恐有一時疏漏,頹喪了北伐大計。因此臣還想向陛下要一個人,以輔助微臣。”
李靖這話讓彆人都有些摸不著頭腦,畢竟李世民已經將張公瑾分配給他做副手了。這樣一說,明顯是看不起張公瑾咋滴?
“哦,到底是何人?可是你那得意門生蘇定方?他不就在你所率大軍之中擔任將領麼?反正我已經給了你便宜行事的權利,這個不需要征詢我的意見啊。”
“蘇定方雖然勇武,也跟隨微臣學了不少的兵法。但是和我所要的人比起來,還差了不少。”
“不是蘇定方?難道是侯君集?”
“也不是潞國公。”
“那你說說,到底是誰?滿朝文武,我實在想不出能夠讓你如此看重的人了?”倒不是李世民有意忽略程知節尉遲恭他們幾個。越是大戰的時候,越要注意後方的穩定,而程知節他們幾個,正是領了這樣的重任。在大軍征伐期間,嚴加鎮守大唐境內。
“微臣想要的人,便是陛下近臣,中書舍人羅彥。”
“什麼?”不僅是李世民,隻要是在這朝堂上的,沒有一個不驚叫出聲的。繞了這麼大一個彎子,合著要的就是這位啊。
當初羅彥請求隨軍出征確實引起了滿朝上下的關注。不過,那個時候大家都是抱著一副看戲的心態來看羅彥上躥下跳的。誰都知道,征伐突厥這樣的大事,李世民越是重視,就越不會強加乾涉軍務。即使是如今率軍的主將,那都是兵部和十二衛的將軍共同參議才有的結果。
誰想到,到最後還真是讓羅彥這家夥如願了。
“代國公,羅彥是不是到你府上求你了。早知道你讓他求我啊,求我我一定讓他去,雖然我說話不管用。”驚訝過後,人們往往想到的是這裡頭有黑幕。向來好事的程知節站出來,也不管李世民在場,張口便如此問道。
聽了程知節的這話,李靖被弄得有些苦笑不得。看了李世民一眼,見他也一臉好奇,李靖隻能如實稟報:“諸君可記得月前羅彥所講《三國演義》,某這些天回到家中,每每思量,便覺得其言之中雖然極儘沙場征伐之慘烈。然隱藏在其中的韜略,逐個挑選出來,讓我也大吃一驚。”
“反複思慮數遍,才知講此書者,必然精通數算奇謀,更兼人心揣摩,絕非一般人物可言。”
李靖是誰?當世用兵第一。不知道有多少年輕的將領想投入他的門下學習兵法。但是直到如今,他也不過是收了蘇定方一個弟子。擇徒極其嚴格,也就意味著他的眼光之高。可是,如今他居然將羅彥看的比蘇定方都重。
這樣的消息如何不讓眾人震撼。
“雖然微臣也知道紙上談兵的道理,但是羅彥此人,確實胸中頗多韜略。加之他先前也自請跟隨,微臣一想,這樣的年輕人,確實該給他個機會,讓我們看看他的真本事。”
李靖沒有說出來的是,羅彥自身有能力是一方麵,但是他想著借此讓李世民安心才是更為重要的目的。
畢竟轄製著大唐最精銳的十數萬精兵,自己又不是李世民的鐵杆嫡係,要是不讓自己時刻處於李世民心腹的監視之下,莫說李世民擔心,他自己都擔心。一個張公瑾,雖然是行軍道副總管,但是真要大軍出擊,難免會有分兵的時候,所以還是多帶上幾個為妙。
而這樣既是李世民的心腹,又不會擾亂自己軍事安排的,必然要通曉軍務才行。想來想去,能夠要出來的,也就隻有羅彥了。(未完待續。)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