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忽然一轉,李毅回市後,一招離間計,就把馮、張同盟瓦解,令他們的堡壘不攻自破,成而逆轉局麵。
所有的乾部都能感覺到,這一次是來真的了!
自副市長以下,所有的行政和事業編製,都進行縮減!
綿州市,原來有八個副市長,按照切一半的規則,就該減掉四個!
但在這個問題上,省裡領導經過數輪激烈探討之後,達成一致意見,以為一市之地,非同小可,隻留四個副市長,未免讓留職的同誌肩上擔子加重,減副固然重要,但同誌們的身體健康也同等重要。因此,建議先減掉兩個副市長,看看情況再酌商。
李毅頗能理解省委領導的這番考慮。
八個人的工作,分擔到四個人身上,剩下來的四個人,並不會嫌肩上的擔子重。
擔子,代表著權力!
笑話,誰會嫌手中的權力過重呢?
隻不過,省委領導有顧慮,怕下麵這些同誌,一個個手握重權,越發不好管束!
這跟古代君主忌諱分封大將過於擁兵自重,是一個道理。
李毅深體領導之心,沒有在這個問題上做過多的掙紮,同意省委的意見。
副市長屬副廳級乾部,任免權在省裡。省裡經過多方考核和論證之後,選定了兩個人。
這兩個副市長,便是常務副市長宗德超和副市長關鵬舉!
而這兩個人,本就在李毅減副的考慮名單中,一見這兩個人,也就不吭聲了。
關鵬舉還罷了。一個副市長而已,走就走了,無關大局。
而宗德超,卻是常務副市長,他一走。意味著空出一個職務來!餘下的六個副市長,勢必要就常務副市長之職進行爭奪。
人事改革,是一切改革中最難的。
一個市,有多少乾部?
這個大概是可以算出來的。
市裡的機構,主要有哪些?
市辦公室,市信訪局。市法製辦,市安監局,市政務局,市衛生局,市國資委,市信辦。市采購局,市人社局,市監察局,市審計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民政局。市檔案局,市旅遊局,市民宗局,市移民局,市方誌辦,市經息委,市教體局,市發改委,市投資局,市國土局。市社保局,市就業局,市工商局,市檢疫局,市統計局。市交通局,市民航局,市科技局,市國稅局,市商務局,市供銷社,市知產局,市藥監局,市林業局,市惠民局,市建設局,市財政局,市公金局,市環保局,市地稅局,市文化局,市禮賓局,市農業局,市防震局,市水務局,市人防辦,市計生委,市武引局,人行支行,市氣象局,市規劃局,市廣播局,市房管局,市質監局等等。
市委、政府、人大、政協、市中法、市中檢一共有六十個廳級乾部。其它部門的減副權,也在省委,個中減副詳情,一言難儘。
綿州市下轄兩行政區,分彆是北城區和南城區、數個開發區,下轄六縣一市,分彆是三合縣、古亭縣、桐縣、吉縣、北羌縣、田中縣,一個縣級市是長華市。
市裡有六十個左右的局委辦,每個局一正、三副局長,加一個到多個副書記,至少五個局乾部,這樣下來一共就是三百多個處級領導,還有政協、人大那些專業委員會的主任、副主任一共算一百五十個,還有法院、檢察院的處級領導一共算一百個,這樣算下來光處級領導就有五、六百個處級領導。
還有九個縣級單位,每個縣有書記、縣長各一名,副縣長數個,人大正副主任、政協正副主席也各有數個,再加每個縣的常委,一共有近一百多個處級領導,所有加在一起就是七、八百個處級領導。
那麼科級乾部有多少呢?接著往下推,一個市九個縣級單位,每個縣六十個左右的局委辦,每個局五個科級乾部,再加上政協、人大、法院、檢察院一共就是五百多個科級乾部,按每個縣五十個鄉鎮算,每個鄉鎮至少五個科級乾部,這樣下來,光一個縣就有八百多個科級乾部,加上縣政府秘書長、副秘書長若乾個、縣委組織部、宣傳部、統戰部、武裝部還有其他雜七雜八的部,一共即使七個部,每個部算五個科級乾部,一共有三十五個科級乾部,這樣一個縣就有八、九百個科級乾部,還不算副縣長、副書記、人大、政協、法院、檢察院的那些處級乾部!
這樣就不難算出來,一個市大概有八千多個科級乾部,七百多個處級乾部,六十個左右的廳級乾部。
這還隻是乾部人數,要是加上各個科室的辦事員和臨時工等人,那更多了。
這些市縣區的人事改革,大權全在李毅等市委領導手中。
咱們這麼一算,一是為了明確李毅這個市長,手中的權力有多大,二者,也是為了了解他實施這項人事改革的阻力有多大。
人事繁雜,工作量巨大,這正是李毅減副工作阻礙重重的內因。
而李毅同誌,迎著困難而上,不畏艱難和謾罵,率先在綿州吹響了減副號角!
這分勇氣,這分魄力,著實值得稱讚!(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