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橫飛都不足以形容現在的莫斯科,哪怕是地獄也不過如此罷……
“我們在逐間房子逐間房子的進行作戰,我們的推進現在不能用公裡來形容。甚至不能用米來形容。或許,用分米更合適……”
“很多時候我們和敵方互相之間的呼吸聲都清楚可聞,甚至他們和我們就在一牆之隔。即使我們占領了廚房,但仍然需要在客廳進行戰鬥。即使我們搶下了客廳,但廁所裡、閣樓上、地下室……等等地方,我們依然需要作戰……”
“這裡不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個殺人爐灶……這裡的街道不能再用米來計算了,我覺得我們或許用屍體來計算更加的合適……”
“我們雙方為爭奪每一座房屋、車間、水塔、鐵路路基,甚至為爭奪一堵牆、一個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礫都展開了激烈而瘋狂的戰鬥。這種激烈程度的戰鬥,在我看來是是前所未有的。或許,以後也不會再有……”
這是在這場戰役之後,德軍存活下來的軍官們的記載。這些珍貴的史料,後來保存在了德國的博物館裡。同時他們將一部分的原件交給了蘇聯,以表達自己對那場戰爭中戰死的蘇聯士兵的敬意。
“白天結束以後,是我們的進攻時間。德國人害怕黑夜,我們用晚上奪去白天失去的點。晚上我們還要做清點和整理工作,看看死了多少人,活下來多少。
為什麼一定要做這個工作?因為第二天還要分配新任務,要分配有限的軍需品。我手下人向我彙報,我還要向上級彙報……”
“當時在一棟房子裡,二樓是蘇軍,一樓是德軍,用上了所有可能的武器。巷戰的特點沒有連續的敵我,所有的房子都被轟炸過,我們在廢墟中作戰,能夠運用的所有東西,鋼、煤、鐵,都要用上。
我們根本分不清哪兒是敵人,哪兒是自己人。你根本不知道,從哪兒會開來一槍。突然遇到敵人的時候,就經常用槍托子砸向對手……”
“我根本沒有電話指揮自己的戰士,我所在的指揮點,連房頂都沒有了,房子被分成了兩半,我在這邊指揮,而同一個房子的另一半已經是德軍的了。如果德軍扔過來一個手榴彈,我們全都要被炸死……”
這些,是來自於蘇軍對莫斯科戰役的描述。戰場的殘酷性和血腥性,在這些字裡行間表現的淋漓儘致。
一個步兵團,從德軍進攻莫斯科開始到下雪後的第一天,就損失了37名軍官和1200名士兵。而這個步兵團所在的師在9月27日補充兵員到達時,已減員3800人……
而當他們抵達了他們需要支援的目的地的時候,先在那裡作戰的35師的70%兵力已經損失了……其師長格拉斯科夫已經戰死,他所穿的軍大衣,被子彈掃的千瘡百孔。
像格拉斯科夫這樣戰死的師長在盟軍中,或者說在蘇軍中有著很多。每天,都會有大量的屍首被草草的埋葬在蘇軍控製的某些不起眼的區域裡。
這些地方甚至沒有墓碑,甚至沒有任何標識。就這麼匆匆的被埋葬。活著的人繼續在作戰。傷殘的士兵,則是在防空洞裡幫助給彈夾裝子彈。
戰鬥在繼續,廝殺在繼續。而德軍的轟炸在進行了一周之後就被迫停止了。雪越來越大,甚至最後一次轟炸的時候,下午就開始降雪了。
為了避免危險,倫德施泰和博克商量之後不得不停止戰機的轟炸。而得不到補充的盟軍戰機,則是在雙方的消耗戰中幾乎損失殆儘。
德軍的炮火和轟炸,摧毀了莫斯科80%以上的民居建築。盟軍以每天傷亡五千人以上的代價,硬生生的將德軍擋在了莫斯科城核心地區之外。
而隨著戰鬥的深入,德軍開始調遣自己的重炮部隊進入占領區開始針對性的對那些盟軍的守備點進行轟擊。
但這樣做收到的效果有限。盟軍指揮部在充分考慮了作戰情況之後,將大股部隊分成了小股並攜帶著糧食箱,進入廢物裡潛伏作戰。
每一處德軍占領的廢墟,都有可能埋伏著盟軍的士兵。
白天,德軍搶奪了陣地。而夜晚盟軍就會發動強攻。利用德軍暫時沒有視線無法進行炮火支援的劣勢,發動反攻。
而往往白天德軍剛剛占領的陣地,到了晚上就會回到盟軍的手裡……
一處車站,雙方之間能夠反複爭奪十七次。一個街角,白天被德軍占領晚上盟軍搶回來。一棟房屋,哪怕它被炸成了廢墟雙方依然瘋狂的搶奪著廢墟裡的每一寸土地……(未完待續。。)
ps:戰爭,就是血腥的廝殺……/dd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