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軍的大刀隊,拚死的是一種榮耀。但更多的是說明裝備的窘迫狀態,部隊甚至連步槍都無法全軍裝備。
即使裝備上了步槍,也無法擁有充足的彈藥。在戰場上和ri軍對陣,很多時候中**隊的士兵們,手裡僅僅是有著十餘發子彈而已。
而當時的ri本呢?!根據1941年9月東條英機給裕仁的上奏,當時ri本彈藥總儲備量約為90個師團會戰分,平均到51個野戰師團,大約每師團能分到1.8師團會戰分的彈藥。
巨大的差距,才讓ri本有了橫掃中國的信心。同時,也讓他們擁有了挑戰英美的底氣。但同樣的ri本為了這些彈藥儲備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根據資料顯示,1937年陸軍國防費有56%都是投入在彈藥生產裡,1938年陸軍的國防費76%投入到了彈藥生產裡,在同一時間技術兵器的增加十分緩慢。所以ri本當時是國力貧弱的工業化國家。
ri本為了維持大量的彈藥消耗,隻能是不斷的試圖侵占新的資源地。並將那些資源往國內運輸,然後再製造武器彈藥用於戰爭。
掠奪、消耗、再掠奪、再消耗,不斷的形成惡xing循環。最終,本身就國力貧弱的ri本在這場長期的拉鋸戰中被活活耗死。
後世有些ri本人在得知大慶油田的存在時,捶胸頓足。他們甚至認為如果早在ri據東北時期,他們就發現了大慶油田那麼ri本便不會在戰爭中失敗。
可惜的是,他們忽略了現實的情況。戰爭不是一項資源的戰爭,而是綜合國力的比拚。鋼鐵、稀有金屬、石油、化工……等等。
你還需要有大量的熟練技術工程師,有大量的科研人員。並有大量的資金和糧食以供消耗。這些,ri本都沒有。
而作為他們對手的美國,則是有著大量的盈餘。當時的美國生產的武器彈藥不僅僅供應自身的消耗,還能夠大批量的支援當時的英國、蘇聯和中國。
而當時僅僅是駝峰航線,運送至中國的物資就高達65萬噸。而後來開通的雷多公路,更是將高達147000噸的物資運輸進了中國。
我所計算的,僅僅是截止至戰爭結束前。也就是說,當時美國供應中國的物資,就高達79萬7千噸。
而美國當時供應給英國及蘇聯的物資數量,則更加的恐怖。即使是這樣,美國仍然有餘力支持自己的部隊作戰。
根據現有資料顯示,1940年美國鋼產量達到2800萬噸,居當時的世界之首。到1945年戰爭結束時,美軍總兵力達到1050萬人,美**事工業已經可以年產飛機4萬架、坦克2萬餘輛,而整個二戰期間美國共生產8萬多輛坦克。
其中近半數是位於底特律的克萊斯特工廠生產的m4謝爾曼坦克。軍用汽車的年生產能力更是達到百萬輛的規模。
海軍裝備方麵他們的生產量則更加的恐怖,1941-1945年,美國共建造了航空母艦及其護航航母在內131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48艘、驅逐艦艘!
且這些軍艦、坦克、火炮和士兵槍支的彈藥消耗,美國從來就沒有短缺過。
即使投入如此之大,美國竟然依然有餘力在1939年就秘密地開始了原子彈研究計劃——曼哈頓計劃!
而這項計劃曆時六年以上,花費了近二十億美金。這相當於現在的兩百多億美金。同時,這項工程雇傭的科研人員和外圍人員就超過了十三萬人!
如此巨大的消耗之下,他們還能夠做出如此巨大的投入來完成這些研發。ri本能夠做到嗎?!顯然,ri本是做不到的。
這是國力的限製。因此,即使是當時ri本人找到了大慶油田也最多是讓他們死的慢點。對於戰敗的結局,毫無幫助。
國力就擺在那裡,無論你如何折騰底子就是那樣。你無法改變。屠孟賁比ri本人要好的是,他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也知道自己做得起什麼。
所以,他用儘各種方式不斷的從列國將一切先進的生產資料和技術人員引進。不惜用合股分成、資源共享的方式來引進當時的英美技術。
沒辦法,沒有工業基礎一切的所謂進步都是空談而已。沒有工業基礎,你即使有了導彈的設計圖,你還是沒有辦法製造出一枚導彈。
後世的恒河大國就是個最好的例子。他們沒有想過要建設自己的工業基礎,整天都在向國外購入先進的武器裝備。
這導致的是他們現在哪怕連合格的彈藥都無法生產,他們自行生產的彈藥竟然無法和槍支匹配。這實在是讓人哭笑不得。
他們所謂的戰機,無法自產。隻能是依賴於進口。他們說要自行研發坦克,從1984年開始研發直到2004年才開始服役。
且這款坦克的製造費用,是他們購買自當時俄羅斯t90s坦克價格的四倍以上。更可怕的是這款坦克服役之後很快就暴露出了巨大的問題。
小毛病就不說了,而其中最為坦克發動機故障無法排除的問題。印度國防部在躊躇了良久發現無法解決之後,隻能是將問題交給發動機生產商的德國原廠進行解決。
沒有工業基礎的國家,想要一夜之間成為工業大國這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神話。唯一能夠做的,就是不斷的引進大量的技術人才和技術資料。
然後不斷的投入大筆的資金進行技術研發和改進,緩慢的形成自己的生產力和製能力。
後世很多人在說山寨的問題,但實際上山寨的真正名稱不是山寨。它的名稱,是“逆向工程”。逆向工程,這不是一個簡單就能夠完成的工程。
即使你能夠了解結構,能夠根據這些結構推導出產品的各個環節問題。但材料,則是你無法逾越的障礙。
而逆向工程,則是任何工業化國家崛起的必經之路。德國曾經逆向工程過當時的英國,他們通過逆向工程並生產廉價的產品贏得市場。最終累積了大量的生產經驗和成熟的技術工人,才得到了德國崛起的產業爆發。
美國早期也進行了大量的逆向工程,他們甚至為此不惜高薪挖角當時英國的技術jing英們。而最著名的那位,莫過於“叛徒斯萊特”。
是他,將英國紡織業技術的核心帶到了美國。當然,他獲得了當時美國的讚賞。曾擔任美國總統的安德魯.傑克遜後來稱斯萊特為“美國工業革命之父”。
但在英國,由於**了屬於英國紡織業的核心機密。他們將這位美國工業之父,稱之為“叛徒斯萊特”。
所以,後世大英帝國的平民們對於美國人有些看不起確實是正常的。因為隻要知道些英美之間的曆史的,都知道這個國家是怎麼崛起的。
現在,我們都知道ri本的產品其實不錯。“卡西歐”、“東芝”、“ri立”……等等這些ri本品牌,無論是在ri本國內還是國際上聲譽都很好。
但真實情況是,ri本在四、五十年代產品質量問題極為嚴重,甚至可以類比早期國內的產品。在當時的歐美社會,“東洋貨”名聲很不好。
他們也是經過一步步的磨練,經過長時間的累積這才形成了自己的技術資本。最終完成了轉型和變化。要知道,ri本這還是有著大量的工業基礎和大量的熟練工人的情況下啊!
屠孟賁來自於後世,而他所接觸的人、接觸的事情更多。他比任何人都知道,一個國家要崛起需要的是什麼。那些累積,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完成的!
這需要的是一代人,乃至數代人的努力!(未完待續。)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