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瞪呂布一眼,道:“文優所言極是,確不能輕易出城迎戰。”
“此外,總是固守也不是辦法。”李儒拱手又道:“儒建議丞相遣快馬往尋牛輔將軍,從西涼調大軍來救。牛輔將軍旗下足有十萬精兵,若能及時趕來,長安之圍迎刃可解。”
董卓暗暗盤算,從天水趕到長安最快隻用半個多月。憑借著長安城高大的城牆和充足的糧草,城中4萬兵馬支撐半年也沒有問題。待援兵一到,內外夾擊,定讓欒奕小兒一敗塗地。
想到這兒董卓大笑出聲,“就依文優所言。迅速起草文書,著信使八百裡加急赴天水送信。對了,讓牛輔把張濟一並帶上,再從羌人那招些人馬!”他來回踱了數步,咬牙切齒道:“咱家就不信,這次殺不死他欒子奇!”
這廂董卓的信使剛出長安城門。那邊,先鋒官趙雲便引著數千騎兵在距長安30裡外建起了大營。
欒奕領銜的中軍於第二日正午抵達大營,後續部隊陸續開來。
營帳剛剛支起,曹操找到欒奕,提出了憋了很久的質疑。他說:長安千年古城,城高壁寬,易守難攻。如今軍中隻有3萬餘人,遠少於城內的守軍,攻打起來十分困難。此外,軍中那3萬餘人中還有1萬多人是西涼降卒,他們剛剛投效到教會軍中就轉過頭來攻打原來的主子,人心難免不穩,戰力堪憂。
綜合以上幾點,攻下長安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
他還提醒欒奕,董卓肯定會向西涼搬取救兵。西涼是董卓的老巢,屯兵不下十數萬,隨便拉出一支隊伍趕來支援就夠欒奕喝上一壺的。
他規勸欒奕,乾脆放棄攻打長安,暫且退卻,等到日後時機成熟再來攻伐不遲。
曹操嘀嘀咕咕說了半天,直說得口乾舌燥,卻見欒奕含笑不語,絲毫沒有應和的意思。“子奇,退吧!這長安咱們很難攻下來!”
欒奕搖了搖頭,自言自語似的說:“不急,再等等,再等等!”
“等什麼?”曹操問。
“欒福現就在長安城中。我在等他的回信!”
“啊?”曹操忽然想起欒奕之前跟他說過,欒奕離開洛陽後,欒福一直留在洛陽城中。他先是救出了王允和蔡邕,後來又趁亂把盧植送去了濟南。之後又去了哪裡,欒奕一直沒有說,原來竟夾雜在西去長安的人群中,混到長安城裡去了!
“還是子奇高瞻遠矚。竟想到事先派探子潛入長安城!曹操登時大喜,“接下來該怎麼做?你可給欒福交代清楚了?”
欒奕茫然的搖了搖頭。
曹操迷惑不解,“搖頭何意?”
“之前,我沒有想到會是這樣一副局麵,所以並沒給欒福交代如何協助破城!”
“啊?”
“如今,城門深鎖,根本沒辦法聯係上他。急死個人!”欒奕一臉苦相。通訊不暢是古代戰爭的最大弊端,要是有個電話或者發報機什麼的,哪用這麼犯愁!
“那欒福呆在城裡又有何用?”
“孟德兄莫慌,與欒福非彆時,我曾給他留下了三個錦囊。讓他在得知教會大軍抵達長安城後一一打開,按照當前局勢,從記載在錦囊裡的三個對策中選擇一個最適合的予以實施。助我大軍破城!”欒奕頓了頓,又道:“想必,欒福現在已經打開錦囊,剩下的就全靠他了。”
曹操大驚,“哦?那我們就這麼乾等著?孤注一擲,把寶全壓在欒福身上?”
“要不還能怎麼樣?誠如孟德兄所言,強攻長安根本不可能,隻能智取。若要智取,隻能由內而外,依靠欒福。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可是,可是……”曹操瞥一眼欒奕,“你就保證欒福手裡的三個錦囊肯定管用?”
“放心!這點信心還是有的。欒福隻要選中最適合的那個,長安城定是你我的囊中之物。”
“哦?”曹操驚奇不已。自十九鎮諸侯歃血為盟至今已過了九個多月,而在歃血為盟以前欒奕就想到自己有一天會領兵殺到長安城下,並給潛伏在長安城裡的欒福留下了應對的計策。這衝這份洞察力,欒奕也無愧於神才之名。
欒奕悠悠道:“所以,現在我們隻能依靠欒福,相信他能把這件事做好。我們隻需等待,默默的等待。若是十天後欒福還沒有信兒,咱們就隻有撤軍一條路了。”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