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過赫拉克勒斯的攻勢後,於禁仰起頭來順勢將捶金虎頭槍探了出去。被赫拉克勒斯用左手斧擋下。
“噔……”
一觸過後,赫拉克勒斯噔噔噔連退三步。於禁亦三步。
看起來同樣都是三步,似是拚了個平手。可是彆忘了,赫拉克勒斯乃是單手持斧,隻用一隻手發力,而於禁卻是雙手同時發力刺出的那一槍。
“嘶……這廝好大的力氣!”於禁如臨大敵,一雙鷹眸死死頂住赫拉克勒斯,試圖在赫拉克勒斯身上看出可以一擊必殺的破綻。然而,端詳數息卻見赫拉克勒斯渾身都似破綻,又都不似破綻。破綻真真假假虛實難分,好像一旦攻殺過去便會招來赫拉克勒斯強有力的反擊。
於禁小心謹慎不敢動作,赫拉克勒斯憋不住率先出手,雙手斧一手劈一手掃,斧刃呈十字型切割,刁鑽無比。
體現戰將水平的時刻來臨了,若是換了旁人,定被赫拉克勒斯這一斧切成四瓣。可於禁是誰?那可是五子良將中的一員無論是治軍還是武藝均是高人一籌。
他精準判斷出赫拉克勒斯攻擊線路,以槍身為撐杆,一躍丈許,將赫拉克勒斯的十字斬避了過去。騰空之後雙臂發力猛推槍杆,又是一輪飛躍。隨即抽出插在地上的長槍,掄了一個滿圓直砸赫拉克勒斯頭顱。
赫拉克勒斯連忙交合雙斧,架在頭頂。“嘭……”巨大的衝撞力量震的赫拉克勒斯頭暈眼花。
於禁虎口生疼,踉蹌後退。
轉瞬之間赫拉克勒斯和於禁你來我往,又有數次交手。赫拉克勒斯步戰雖優勢明顯,但礙於於禁身手異常敏捷,一時間卻也沒有致勝的辦法!
在赫拉克勒斯和於禁廝打不休之時,王越見於禁武藝精湛,不易力敵,若脫下去定會延誤大事,便翻到女牆邊,掛在牆體上一路攀爬著悄然向於禁方向靠去。趁於禁再次被赫拉克勒斯揮退之時,驟然暴起,翻身躍上城來,左手一抖,兩枚飛刀激射而出,正中於禁膝蓋後窩位置。
於禁吃不得劇痛,跪倒在地。
接著,王越落地後雙腿猛蹬地麵,踩著於禁親兵的肩膀落在於禁身旁,將鋒利的劍刃頂在於禁的脖子上,冷冷道:“放下長槍,讓你的人都退下!”
看到自家將軍被擄,於禁一應親衛齊齊驚呼,“將軍!”聽到呼喊聲幾名守城士卒也將目光移向了於禁這邊,卻因分神被身前的對手奪走了性命。
“這……”感受到勃頸上透骨的寒冷,於禁難免生出幾分恐懼。他強按下恐懼的心情,呲牙咧嘴的叫罵起來,“卑鄙小人,偷襲算什麼本事,有本事到戰場上廝殺!”
王越冷哼一聲,“罔你還是一軍將領,竟不知兵不厭詐!”他環一眼城頭上仍在相互攻伐的守城士卒和特戰隊員,喝道:“快讓你的人停手,否則定取你狗頭。”
“你……大丈夫絕不背主投敵!你休想……”話未說完,於禁便覺脖頸發出一陣鑽心的痛。
曆史上的於禁就不是個忠貞之人,所以他在後來被關羽俘獲時果斷選擇了投降。也正因為此晚節不保,落得一世的罵名。其實說起來,於禁的這個罵名來得有點冤,古時大戰將領被捕後能夠堅持忠貞之誌,寧死不降的其實攏共就那麼幾個人,絕大多數都會選擇請降,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反倒會被稱之為良禽擇木而棲。
舉個最具說服力的例子——劉備,投了曹操、投呂布、投完呂布又投袁紹,各路諸侯都對他照顧有加,他不說報答各諸侯的厚恩,卻屢次反叛。可是世人非但沒有說他不忠不仁,反倒評價他胸懷大誌。
除了於禁,演義裡還有很多主動請降的事跡拿出來曬曬,比如“關雲長義釋黃忠”、“張翼德義釋嚴顏”,再比如白門樓呂布被殺之後,張遼不也歸了曹操?
由此可見,故事陣仗之中,背主而降十分常見,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畢竟,無論是古代還是後代,人們都知道生命的可貴。
然而,於禁之所以落得個背信棄義的結局,原因很簡單,他為人很理智,但他的搭檔——龐德有點彪。被關羽拿下後,龐德叫罵不止,很不識相,死活不肯歸降。二人一個願降,另一個願為大義而死,原本順理成章的事一經比較,於禁在道德層麵上就落了下乘。再加上後來蜀漢政權被曹魏覆滅,而曆史又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於禁不義之名便被史書板上釘釘了。
...
...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