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無彈窗,更新快,免費閱讀!
仰賴於黑山賊耳目和神盾局細作共同組建的警報係統。在望遠鏡超強的偵查能力幫助下。張燕成功躲開袁紹的大規模圍剿。領著袁紹大軍在茫茫黑山裡兜起圈子。
可憐袁紹在山裡轉了兩多月。黑山軍行進的痕跡倒是發現了不少。就是沒見著人影。氣的袁紹哇哇大叫。卻又拿張燕沒有辦法。
適逢幽州公孫瓚又出來叫囂。兵犯冀州。袁紹隻好領兵退卻。轉戰冀、幽邊境。與公孫瓚對峙。
實際上。從聖元1年開始。袁紹和公孫瓚間的戰事就沒有斷過。雙方交兵不斷。
按理說。袁紹坐擁冀、並二州。更多更快章節請到。其中冀州人口密集。無論是農耕、還是經濟都遠非幽州苦寒之地可以睥睨。同時。袁紹兵多將廣。手下又有沮授、田豐、審配這樣首屈一指的謀士指點。實力應該比公孫瓚高出不止一籌。
可怎奈自聖元1年3月始。欒奕通過各種渠道給公孫瓚輸入了海量的支持。僅軍資就送去了300萬貫。糧600萬石。此外。大到士卒的軍服、鎧甲、兵刃、弓矢以及衝車組件。小到柴米油鹽醬醋茶。應有儘有。
在欒奕不計回報的支持下。公孫瓚迅速組件起一支強軍。軍隊規模雖不及袁紹。但是無論是裝備。還是配給都遜於幽州軍。
所以在2年多的數次交鋒中。雙方各有勝負打了個平手。
袁紹引領大軍一路披星戴月趕到位於冀、幽邊境處的章武城。卻聽探馬來報。公孫瓚又領著大軍退了。
就算傻子也看出。公孫瓚這一進一退透著陰謀的味道。早不進兵。晚不進兵。偏偏袁紹在黑山圍剿張燕時。公孫瓚傾儘兵力來襲。早不退兵。晚不退兵。偏偏袁紹離開黑山就退了。
時間節點拿捏的恰到好處。簡直就是典型的圍魏救趙。
袁紹和他的謀士們也洞悉了這一點。並在這件事上嗅到了聖母教教堂燃香的味道。
冀州通往塞外的道路攏共有兩條。一條需穿過並州。此時。並州黑山賊鬨的正凶。經常性的流竄劫掠間接性切斷了袁紹販酒商隊北上出塞的道路。隨後的日子裡。袁紹、田豐、審配、沮授想儘辦法試圖剿滅黑山賊。可怎奈無論加派隨行護衛也好。或者施計設伏。以商隊為餌引而攻之也罷。總會被張燕提前洞察。
護衛數量少的話。黑山賊毫不猶豫傾巢而出。將之剿滅。護衛數量多。黑山賊便不露頭。等車隊出並州。借隨行護衛不敢深入草原這一要素。更多更快章節請到。趁護衛回返。再從草原上動手。把滿車貨劫掠一空。
隨後。眼見張燕這項無本的買賣可以贏取暴利。草原上的很多部落也在簡雍煽動下效仿張燕。動起刀兵也跟著劫掠起袁紹的運酒商隊。白喝起袁紹費儘心機釀出來的酒。於是。這條路在匪禍滋擾下變得不再通順。。
從冀州還有一條路可通塞外。抵達塞北烏丸部落。再往北便是鮮卑人廣袤的地盤。在那裡有很多人垂涎天朝的美酒。但是走這條路需穿過幽州。而幽州是公孫瓚的地盤。他是肯定不會坐視袁紹與塞外胡人通商的。
商路斷絕。更多更快章節請到。袁紹一心期待釀出來的酒賣不出去。若僅依靠內部消化。還不知猴年馬月才能賣光。站在府庫裡。看看空空如也的銀庫。在看看堆滿酒壇的酒窖。他急的差點沒泣血。指著沮授的鼻子便罵。“都是你出的餿主意。釀酒。釀個毬酒。現在可好。錢財散出去了。糧草用了一半。酒賣不出去了。”他吐沫星子亂飛。“說。下一步怎麼辦。”
“這……”聰明如沮授一時半會兒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他原以為。自己可以憑借讀過數十遍《原富》可以與欒奕一較高下。可現實卻告訴他。過去的認知是那麼幼稚。
欒奕是誰。他才是《原富》理論的締造者。是真正熟知《原富》精髓的人。對於欒奕而言。《原富》已經不再是一種工具。而是如同抬頭彎腰那樣。融合在身體之內的人體機能。他對《原富》的應用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並能將其跟兵法計略融會貫通。這一點沮授無論如何努力自學。也不可能趕超欒奕萬一。
沮授方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開始覺得自己膽敢用《原富》去治欒奕的《原富》簡直是不自量力。自取其辱。
同時也感歎欒奕救世神才之名。當真浪得虛名。至少眼前這不大旗。自己始終被欒奕牽著鼻子走。一敗塗地。連個挽救殘局的機會都沒有。
思慮間。更多更快章節請到。審配出列舊事重提。“想當初我就說沮授獻策失當。決策失誤。致使禍國殃民。河北大亂。主公非但不聽。反倒又依沮授之言……現在可好禍事又生。府庫空虛。軍餉斷絕。軍中士卒。各地官吏無不怨聲載道。若再不予沮授治罪。隻怕河北百萬百姓不服啊。”
田豐急忙出列替沮授說好話。道:“主公。不可啊。公與一心為主公。所獻之計並沒有出錯。之所以引發惡果。實乃欒子奇太過狡猾。換做審正南(審配)和在下也得著他的道。造成後果更加嚴重……”
袁紹麵無表情。眼睛裡卻噴吐著熊熊烈火。更多更快章節請到。他瞪著田豐。冷笑一聲。道:“照元皓(田豐表字)這麼說。沮公與非但無過。反倒有功了。”
田豐不是個善於察言觀色的人。就他看來。沮授用的“以《原富》治《原富》”之計和官方收糧平抑物價之策都實現了預期效果。最後雖以落敗收場。損失大量銀錢。屯了滿倉的美酒無處銷售。但對平定河北物價之亂起到了極其積極的作用。況且酒這東西是不會**的。大不了等將來商路打開再銷出去便是。所以。聽到袁紹問詢自己是否有功。他毫不猶豫回答。“沮公與卻有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