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正愁欒奕聲勢日漸浩大。未來難以與之抗衡。如今得知袁紹願意與他聯合。二者一拍即合。立刻在江東調集了五萬兵馬。親掛帥印。攜張昭、周瑜、程普、黃蓋等將陳兵江畔。與距離豫州壽春不遠的逍遙津遙遙相望。隨時準備揮師北伐。
與之同時。得知孫策即將來犯。關羽與軍師賈詡很想將其堵在大河以南。可怎奈本部隻有兩萬人馬。加上後來太史慈支援來七千人。還有後征得的一萬新兵。攏共隻有三萬七千人。根本不可能護住漫長的河岸線。更多更快章節請到。隻能將防守的重點放在離壽春不遠的重鎮逍遙津。
所以。孫策幾乎沒有受到多大阻礙便渡過了長江。五萬大軍浩浩蕩蕩在距離逍遙津十裡處紮下了大營。
翌日清晨。大軍便開到逍遙津教會大寨門外。叫囂著罵起陣來。
聽到寨外江東軍汙穢不堪的侮辱之言。關羽臉上雖不悲不怒。但熟悉他的人透過他微張的雙眼卻能看出。此時他已是怒不可赦。恨不得提刀出陣了。
賈詡最善察言觀色。迅速捕捉到關羽心中所想。他當然不能讓身為一軍主帥。一州刺史的關公親自上陣。便進言道:“將軍。敵軍甚是囂張。不若遣一驍將出去搓搓他們的銳氣。”
關公眼前一亮。遂既搖了搖頭。“前日教主傳來親筆信。令我隻許固守不得妄動刀兵。等待河北戰事落定。再做計較。此乃軍令。我不可違抗。”
“誒。”賈詡擺了擺手。“正所謂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教主遠在官渡。不知這邊情形。眼下孫策雖來勢洶洶。抵達逍遙津後卻遲遲不肯攻寨。這是為什麼。”
“為什麼。”
“因為他們心虛。他們在觀望官渡那邊的戰局。一旦袁紹占儘上風。他們便會猛攻我軍大寨;如果教主屢戰屢勝。他們會毫不猶豫退回江南。如此而已。可以他們是因為沒有必勝的信心。所以圍而不攻。現在擺出的這副氣勢洶洶模樣不過是表象而已。如果我們趁此機會勝他們一陣。讓他們知道知道逍遙津不是那麼容易可以拿下的。他們的信念必然動搖。說不定會立刻選擇退回江南。以攻代守便是這個道理。”
“以攻代守。言之有理。”關公連捋數下胡須。怒睜的眼睛又眯了回去。“何人願出陣殺敵。”
“末將願往。”張遼、太史慈、夏侯惇同時出列。
見手下人才濟濟。關公心中稍寬。有這麼多智者勇士相助。何愁守不住壽春。
他先將目光移向夏侯惇。三個人裡他武藝最差。出陣怕有危險。
再看張遼……以張遼之勇。按理此事非他莫屬。可是。此番出陣若是獲勝肯定是頭功一件。世人皆知他關羽與張遼最是要好。派張遼出戰容易給人留下任人唯親、提兄弟攬功的印象。也不合適。
如此一來。“太史子義聽令。擇你領兵五千。出城與戰。”
“末將遵命。”
少頃。五千裝備精良、氣勢如虹的教會衛士。在太史慈率領下於寨牆下結起軍陣。
太史慈立於陣前挺槍立馬。朗聲高喝:“東萊太史慈在此。孫策小兒還不前來送死。”
此時的太史慈已是勇名在外。想當初黃巾之亂時他帥聊聊百餘人突破十數萬黃巾賊重圍。殺進長社給皇甫嵩報信的事可謂世人皆知。
所以見關羽派出他來。孫策不敢等閒視之。從親兵手中搶來自己的長槍便要親自上陣。
“主公不可。”周瑜趕忙將其攔下。“主公乃一軍主帥。不可輕易上陣廝殺。派其他將領去取太史子義鳥頭也是一樣。”
孫策一想。也對。欒子奇不也好多年沒有臨陣廝殺了麼。遂依周瑜之言。“陳武。你去會會那廝。”
本書首發來自,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