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不了新式學堂,因為年紀大了,過了入學門檻,隻能輾轉去莊上那邊接受精英教學。
而不同於董生在刑部帶著三司忙得不可開交,周清放則是被安排去了吏部,負責管理天下公務員的事。
這事兒說難倒也還算輕鬆,至少周清放不過三月後便順利接手,後麵就是按部就班,堪稱仕途坦順。
每每經過戶部,他瞧見昔日好兄弟為律法忙得不可開交後,便是一陣搖頭歎息。
活兒肯定是好活兒,辦成了那就是朝中的有功能臣,於殿下、於百姓心中,那都是能掛在心上的人物,可想要辦成那也是不容易啊。
瞧瞧他董兄弟累的,兩年就老了好幾歲,跟他一比似乎都不是同齡人了!
周清放摸著自己的小臉蛋子很唏噓。
左右這修整律法的功勞裡有他,比例是多是少也不重要了,畢竟當初太子殿下看重的本也就隻有董兄,是他自己死乞白賴要跟著的……
嗯,周清放很有自知之明,沾功勞嘛,能沾一點是一點,為自己謀劃不寒磣,隻不必過分強求的。
仗著那些年走遍天下的艱苦經曆,瞅瞅他如今不也是入了太子殿下的眼嗎?
公務員,經過科考出來的公務員,有一就有二,再過個幾年,說不得科考為官製度也得變!
也許考出來的不再直接當官,而是先成為公務員,經過了一係列考驗之後才能為官呢?
不得不說某種程度上周清放真相了。
對於科考直接為官之事,其實魏鈺是並不認同的,畢竟很多曆史都能證明,能考好試,跟能當好官完全就是兩碼事!
一個人的學識跟品性能力是不掛鉤的,有的人擅長讀書,但卻是榆木腦袋,完全不適應官場生活,對治下更是一竅不通,這樣的人做了官,基本就是為禍一方的存在。
不是自己霍霍,就是是非不分縱著底下人霍霍。
魏鈺是想再等幾年,等到公務員常態,等到天下百姓都完全接受學堂教育後再決定改革選官製度的。
先科考選拔學識,分“文武學”三類公務員,文走政,武走軍,學走研究,想當官的統統下方基層,著績效升官,而想研究的就分配各地研究院,同樣憑研究成果走內部晉升製度……
這些都隻是魏鈺的初步想法,具體如何,還得等過幾年後再看。
畢竟計劃趕不上變化的。
而在董生帶著三司忙著為法典收尾的時候,魏鈺也在籌劃著建立大學學堂的事。
沒辦法,誰叫之前辦的新式學堂也就教五年而已,五年能學到多少啊?
五年後畢業出來了,一群學子都還是些毛頭小子,拉去研究院乾活,那就跟叫小學雞跟著碩博當助手一樣荒謬。
所以畢業是不可能畢業的,必須得再進修。
而眼瞅著第一批入學的人就快要畢業了,建大學一事也是刻不容緩,趕在六月末的時候,魏鈺便下發了在各地建立大學學堂一事。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