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比!王世風牛比!’
‘嗚嗚嗚,不知道為啥,聽到第二段我的眼淚就止不住的往下流了,也太會寫了吧。’
‘感謝先烈們為我們創造一個和平的時代!吾輩一定奮發圖強,實現大夏複興!’
‘我哭得我媽以為她死了,一人血書求完整版!’
‘原來rap也能唱成這麼正能量嗎?長見識了,這個王世風真是個鬼才。’
‘倘若四海安定、盛世昌明,我等願漁樵耕讀,浪跡江湖,倘若大廈將傾、深淵在側,我輩當萬死以赴!’
‘這才是夏視節目應該有的水平啊,少請一些流量小花小鮮肉來荼毒青少年吧,跪求王老師當常駐嘉賓!’
‘嘉賓?我覺得王老師可以當總導演,反正他也在拍電影,順便把夏視的節目拯救一下算了[狗頭]’
‘感謝烏燭騫和袁青嵐,沒有他們瞎嗶嗶,王老師怎麼會親自下場呈現這麼牛比的節目。’
‘烏燭騫:願天堂沒有王世風,阿門。’
彈幕觀眾肆意發泄著心口無處宣泄的沸騰,以至於節目後台服務器幾度卡頓。
作為夏國能夠承載觀眾量最大的電視台,這種情況讓技術人員有些措手不及。
春晚流量壓力都沒這麼大!
而隻是因為一首歌!
樂與通神!
在華夏文明中,音樂最早是用來與鬼神溝通的橋梁,從神權時代開始就在華夏文化中占據重要的地位。
而在其他文明中,音樂的作用也同樣重要。
從宗教用途到宮廷用途,最後到大眾用途,音樂一直伴隨著整個人類文明的延續和發展。
有人說音樂最早的出現是人類聆聽大自然的聲音規律,如電閃雷鳴,風吹樹曳,小河淌水等自然現象,結合一些自然反應後形成的一種敬畏認知。
以此來界定這種玄妙的聲音,是來自天神的警告或者神諭。
後來隨著人類對於自然的了解和科技的進步,音樂從鬼神之諭,慢慢衍變成了表達凡人思想情感的方式,例如先秦很多詩歌,大多都算是各地‘勞動號子’,其中有一部分被收錄在《詩經》中。
《禮記·樂記》中記載音樂是分開的,“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乾戚、羽旄,謂之樂”。
而西方哲學大師黑格爾認為,音樂是所有藝術種類中,最脫離物質無限接近於精神的藝術形式,擺脫了所有物質和空間的桎梏,形成純粹的精神產物。
也是因為這種特性,讓音樂孤立於現實世界,就像是神靈超脫一切生靈一般。
所以人類在聽到音樂時,即便你不懂歌詞,不懂旋律,依舊會被真正的音樂所震撼和感召,這是一種無法用言語形容的微妙感官。
就如同王世風的這首不到兩分鐘的現場freestye,百分之八十的觀眾其實對rap這種新型藝術都不太了解,甚至無法欣賞和認同。
一個人靠著嘴皮子嘚吧嘚,嘚吧嘚能有什麼好聽的?而且還時不時的蹦出兩句外文膈應人。
如果真的想聽彆人練嘴皮子,我去聽相聲貫口,蓮花落,二人轉不更有意思?
但是王世風的這個表演,真的是足以讓所有人都動容,因為歌詞和旋律的感染力太強了。
一共三段歌詞,每一段描寫的是什麼內容,所有人不用去仔細琢磨就能夠感同身受,因為這是屬於大夏近代的曆史,從一個沒落的王朝,到涅槃的強國征途,所有人既是見證者,也是經曆者,都在路上,為此奮鬥。
這是真正唱到所有人心裡的愛與夢想。
隔著屏幕和空間,這首歌所傳遞的東西仿佛一下子將所有人都連接到了一起。
這種感動,絕無僅有。
而與狂熱的氣氛格格不入的人也有。
比如被迫站起身向王世風鼓掌稱讚的烏燭騫和袁青嵐。
因為全場都站著,隻有他們兩個人坐著,不但很不合群,更重要的是氣氛都烘托到這兒了,他們兩個要是不跟著大眾走,那就要出大事兒了。
因為王世風這首歌,已經不隻是正能量的問題了,這尼瑪簡直就是主旋律啊。
我們前麵剛隻是提醒你一下不要低俗,怎麼你就直接開大秒人呢?
而且放大招前也不給我們個準備的機會,你的技能不要cd嗎?!
看著舞台上被萬眾喝彩的王世風,袁青嵐麵色發苦,心中無比後悔來幫烏燭騫當助演嘉賓。
不是說好的是個投機取巧的小網紅嗎?怎麼是個主旋律節奏大師?你這讓我怎麼搞?
而烏燭騫更是臉色難看,因為根本沒得比啊。
王世風一下子把格局拉到了天上,他那些小情小愛狗狗祟祟的rap小技巧就顯得完全上不得台麵了。
“唱國語估計很難超越他這個表演了。”袁青嵐似乎察覺到烏燭騫的壓力,悄聲出主意。
超越?
烏燭騫荒謬瞥了袁青嵐一眼。
您也太看得起我了吧,我拿頭去超越嗎?
不過袁青嵐確實提醒他了,既然不能力敵,那就智取嘛。
反正百分之九十的觀眾都聽不懂英語,自己唱個表達愛與和平風格的rap,在外語逼格的加持下,大概還能保存點兒顏麵。
但他做好心理建設和準備後,等了半天,也沒見主持人cue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