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楊時的致知必先格物。
所謂致知就是達到完善的理解,而格物是探索萬物規律。
楊時的意思是,你想要對事物達到完善的理解,就必須去探索萬物的規律。
這是古代的唯物哲學思想。
至於官學改革的這個人,趙寧並不需要他有21世紀的思想,官學的意義在於一定程度上歸整官員行為。
也就是不斷教育官員。
楊時所說的“德”,是新官學之一,是可取的。
這些都是官員的新標準。
當然,官學隻是規範之一,更多的還是起到統一思想,提高效率的作用。
真正要監察,還是得有專門的衙門來,大宋朝的禦史台,就是監察官員的。
監察部門趙寧先不急著整頓,事情一步步來。
接下來的時間,趙寧倒是對政務的過問不多,他天天跟陳規一起探討新學事宜。
所謂的新學,與官學是不一樣的。
官學是規範官員,新學則是向民間培養專業人才,這些人才並非官,但可以是吏。
格物院在靖康三年五月二十二日的炎熱盛夏中,低調成立。
然後開始向天下廣招人才。
第一個被趙寧瞄準的就是北宋末年農學家陳敷。
五月二十三日,就在格物院成立的第二日,汴京學院也低調掛上牌匾。
五月二十五日,羅從彥從洛陽抵達汴京,被宣召入宮麵聖。
趙寧見到羅從彥,羅從彥也有幸見到當今天子,這是他一輩子沒有想過的事情。
趙寧問道:“聽聞先生師從於程顥?”
“曾經有幸求學程子門下。”
“朕有一問。”
“請陛下明示。”
“何為德?”
羅從彥說道:“品行與心誌也。”
“那何為有德之人?”
羅從彥又說道:“德澤不可恃,自古德澤最厚者如堯舜,向使德澤可恃,則堯舜必傳其子。”
德澤不可恃的意思是,不能一直依賴、指望一個普通人有品德。
如果品德可以依賴,堯舜這樣有品德的人,必然將品德傳給他的子孫後代了。
羅從彥的核心意思是:人的學識、操行並非與生俱來,更非門第出身所決定。
這就很符合趙寧的想法,他要的就是這樣的官學革新人才。
趙寧說道:“善!朕以卿為汴京官學之山長,教化百官。”
羅從彥道:“草民愚鈍,不知陛下因何而用草民。”
“先生有大氣節,國朝官吏腐敗,朕欲肅整官風,非先生不可!”
西方有紳士,華夏有君子。
如果這個世界上有真君子,那麼羅從彥一個是其中之一。
此人求學於程顥這樣的大儒,本來可以利用程顥學生的名銜來博取不錯的生活,但他一生追求清貧,不問世俗,隻求學識和道。
趙寧需要這樣一個純正的人來把控官學。
羅從彥說道:“草民之求道,不問世事。”
“何為道?”
“格物也。”
趙寧站起來,走到大宋的地圖麵前,說道:“輔佐君王而承治天下,為生民立命,開萬世太平,是否為道?”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