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超收拾了一番,將文書遞給趙寧。
趙寧接過來一份份看,確實是信箋。
居然還有一些人的官印!
而且看著印章和紅泥的質地,不像是假冒的。
再一看信,裡麵的內容簡直是不堪入目。
什麼久聞兄台大義,清明雅達,大金天朝上國乃禮儀之邦,不惜區區薄禮,日後若有時機,還望兄台多多美言。
這署名乃是深州知州朱常詢。
還有什麼劉知州美名動四方,仁義流千古,大金皇帝陛下乃是天下共主,清流之士無不上禮而仰視。
這署名也是趙縣知縣李湧。
趙寧一封封翻閱,還有一些是地方鄉紳、商人。
都是給劉允寫的信,有的是靖康四年就開始寫,有的是靖康六年寫的,還有的是靖康七年寫的。
趙寧突然問道:“大宋這幾年戰勝的不少,為何這些官員還有給你寫這些信?”
劉允還在剛才的驚恐中,還在發抖。
但是趙官家問話,他不敢不答,他深吸了一口氣,儘量使自己平靜。
“陛……陛下,這些人一是想跟臣做買賣,二是想給自己留一條路。”
“跟你做買賣寫信用自己的官印?”趙寧繼續問道。
“臣之前假裝在金國……畢竟是敵國,他們要與臣建立信任,就必須付出一些代價,這世道,哪有隨便寫一封信就能得到好處的呢?”
劉允這句話說的倒是真的。
趙寧心裡不由得感慨,看來有些人對大宋始終沒有信心。
又或者說,對他趙寧就從來不放心。
畢竟刀子下太快,有些官員表麵上天天喊著新政,私底下撈錢、通敵兩不誤。
哪天貪腐的事情暴露之後,還可以逃到金國避難。
與劉允的這些信,無非是給自己一條後路。
至於劉允嘛,本來就在金國,這些人給他寫信的時候,認為劉允絕不會拿著這些信去出賣自己。
因為大家都已經是利益共同體了,沒有理由出賣啊。
人嘛,尤其是官場裡的人,首先把利益擺在第一位。
劉允依然有些惶恐,他偷偷瞄了一眼趙官家,繼續說道:“臣還聽說,今年從南邊北上的茶葉數量劇增。”
“哦?”
“以往差不多十萬斤,今年直接增到了五十萬斤。”
“都是走私?”
“是的。”
“為什麼?”
“聽說是京師有一個大人物打通了關鍵環節。”
“什麼大人物?”
“具體是誰罪臣也不知道,但確實有這個說法。”
“這個人是什麼官職你清楚嗎?”
“不清楚。”
“但是……”
“但是什麼?”
“從汴京到祁州一路上,對商品的管控是非常嚴格的,尤其是茶葉,在短時間內增長了那麼多,這個人的地位必然不低,且原本就在河北之地安插了不少自己的人。”劉允老老實實說著,“罪臣是這樣以為的,不知道是否正確,請陛下聖裁。”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