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趙諶處理這件事的方式,卻也確實觸碰到了不能觸碰的底線。
不僅如此,這種方式短期有效,卻破壞了長期規則。
當天傍晚,官員們下班回家的路上,汪伯彥又攔住了李擢。
“李中丞,去喝兩杯?”
兩人到了往日去的酒肆。
汪伯彥壓低聲音說道:“遼王之事,禦史台應該已經知曉了吧?”
“政事堂已經發來相關文書。”
汪伯彥略有深意地看著李擢,他說道:“禦史台打算怎麼辦呢?”
“這件事比較特殊,遼王他……”
“禦史台該不會置若罔聞吧?”
“我們還在考慮……”
“還在考慮?”汪伯彥微笑地打斷了李擢的話,“人都殺了,在沒有任何證據,也沒有走任何司法流程的情況下,把人殺了,當今官家都沒這麼乾過,都這個地步了,禦史台卻還在猶豫,本官提醒你一句,你忌憚遼王,不但不會得到什麼好處,反而會在官家那裡留下不好的印象,知道為什麼嗎?”
“為什麼?”李擢猶豫了一下問道。
“官家最看重的是製度,禦史台這個時候集體裝啞巴,怎麼,這是視朝廷綱紀、製度為無物?”
李擢心頭一緊,他心中其實清楚,可這件事確實非常複雜,而且還是遼王。
遼王牽扯到的勢力又極其深,不僅朝中,邊疆也有遼王的人。
汪伯彥略有深意地說道:“彆忘了,我們是支持誰的。”
第二天,禦史台奏報了一份彈劾趙諶的文書,
並且是禦史中丞李擢親手所寫,他用一種極其激烈的言辭,批判了遼王趙諶濫殺無辜的惡劣行徑。
禦史台的一把手是禦史大夫,不過許多時候,禦史大夫是空缺,禦史中丞是一把手。
被最高檢查機構的一把手彈劾,這份彈劾奏報的分量絕對足夠重,立刻在朝野上下引起了軒然大波。
但聲音顯然不是一邊倒,立刻就有人站出來反駁李擢的奏劄。
反駁的人,是同為禦史中丞的顏岐,他表示遼王不僅沒有錯,還有功。
他甚至聲情並茂地闡述了興州災情給民眾帶來的痛苦,並且指責朝堂上所有彈劾遼王的人,都是不懂得民間疾苦的無恥敗類。
既然禦史台內部掐起來了,那朝野上下其他各個衙門自然也就不甘示弱了。
很快,一份又一份奏劄呈遞到趙寧的麵前。
彈劾趙諶的,稱讚趙諶的,各執一詞。
這個局麵,趙寧早就預料到了。
他將支持趙諶的官員,單獨摘出來,發現數量還真是不少。
中午剛用完午膳,高俅被召到文德殿。
“陛下,有何吩咐?”
“最近遼王之事,你可有耳聞?”
“臣有聽說。”
“你對此有何看法?”
“臣鬥膽直言,為遼王說情的人,都是蔡懋的人。”
“高太尉這話如何說起?”
“這些人,可是收了不少好處的,而且臣前段時間打聽到,遼王也派人買收買過官員。”說到這裡,高俅話鋒立刻再一轉,“三皇子也有這個嫌疑。”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