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修路,很麻煩。
這又要觸動地方的利益。
遍觀世界上所有國家,曆來朝堂更替,都是跟中央與地方的博弈息息相關。
修路好說,錢誰來出?後續的利益又怎麼分配?
這裡麵學問大著呢。
“嗯,這事兒我會在會議上討論的,下一個問題,種子公司建立好了?”
聶力點點頭示意白潔繼續說。
白潔露出笑容:“建好了,種子也按照您的指示進行了研發,成果喜人。”
“基本第一代種子產量最少提高了兩倍。”
“雜交小麥也研發成功了,比自留種更整齊,更抗病,產量也更穩定。”
種子曆來都是大問題,民以食為天,老百姓隻有吃飽了才能安穩下來。
所以對種子的問題聶力早就安排了專人進行了研究。
甚至,後來的一些金幣,他也選擇了定向召喚這方麵的人才,和種子的研究成果。
雜交小麥,還有玉米種子,都是完成係統任務進行各種輸出換來的。
之所以聶力非要研製這個,就要從產量的幾方麵說起了。
眾所周知,想產量高,一是土地肥力,化肥使用,二就是種子的質量。
後世,種子分三種:原原種,原種和良種。
良種是賣給農民的。
原種是育種公司用來繁育良種的。
原原種是育種者手裡捏著的。如果育種公司的原種退化,那麼從原原種繁育出原種來給公司。
原原種才是能達到各種報道裡頭宣傳的效果的品種。而原種和良種必然會有一定的退化。
因為你大田種植的條件肯定不比人家搞育種的。
人家搞育種的在培育品種的時候基本上不考慮栽培技術帶來的成本問題。有多好的就上多好的。
而不管是育種公司,還是農民,必然會考慮成本問題。並且,也不會和育種家育種的時候那麼精確的控製雜交配合。
所以,後世你很少見到有人自己培育種子,基本上都是買。
綜合來看,買新種付出的那點錢,基本上總能通過增產來收回來。而留種看起來不用花錢買種子,但產量上確實不儘人意。
而聶力,培育種子,這隻是第一步。
下一步是壟斷。
因為這比打仗爭奪一城一地,更有戰略意義。
怎麼說呢,通俗點來說。
壟斷了種子,就能拿捏百分之七十的國家。
比核威懾也不次什麼。
如果說芯片是手機、電腦最核心的零部件,那麼種子就是糧食安全最重要的東西,種子就是農業的“芯片”。
在後世,像是東列那種國土麵積一半以上是沙漠,乾旱缺水的國家,但幾十年來,靠著科技的力量,東列已經成為全世界最著名的農業強國。
1955年,一個以色列農民可以養活15人;2000年,可以養活90人;2015年,可以養活400人。
而堂堂的華夏,地大物博,隻要好好利用起來,不比東列那樣的國家強?
在聶力的打算中,是要將種子行業發展成及科研、生產、加工、銷售、技術服務於一體的可持續發展產業體係。
雖然種子市場總體的估值不大,即使後世也不過幾百億的市場而已,但意義重大!
“走,跟我去研究所,先去看看。”
想到這裡,聶力穿上外套,直奔農業研究所。
路上,看著滿麵紅光逐漸告彆菜色的老百姓,聶力心裡是滿足的。
但隻是這樣還不夠。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