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熜默了下,緩緩說道:“開支得收緊一些了。”
“你是指……?”
“西域和漠北。”朱厚熜說道,“花銷太大了,你不在的這些年,朝廷的財政問題進一步擴大,至於不列顛的額外收入……相較於龐大的支出,也顯得杯水車薪。”
李青沉吟了下,問道:“現在到哪一步了?”
“快到恃寵而驕的地步了。”
“……好好說話!”
“關內關外俱是一家,不僅是物質上,更是文化上的,現如今是物質走在前麵,文化走在後麵,雖沒有出現升恩鬥仇的現象,可長此以往下去……總歸是會出現這種現象的,收緊一下利大於弊。”
李青問道:“現在收緊口子,漠北諸多欲投入大明懷抱的部落,可能活的下去?”
“定然會有人活不下去!”
“比例多少?”
“十成至少有一成。”朱厚熜說道,“這是建立在部落首領體恤部族的情況下,若是職位自己享受……十成能死三成。”
“這幾年,漠北沙化更嚴重了些,他們的生存條件愈發艱難,如此情況,他們唯一的活路就是歸順大明,接受大明的援助,接受大明的安排……當然了,這對大明來說是好事,既擴張了版圖、人口,也減少了龐大的軍費開支……”
朱厚熜苦笑歎息:“奈何,大明是真沒餘錢了。還負債累累……”
李青默了下,說道:“此時收窄……就隻能走以夷製夷的路子了。”
草原部落的活路就是歸順大明,成為大明的一份子,可若是大明不收,許多人便沒了活路。
打不過就加入,不讓加入,那隻能打不過也得打了。
縱是部落首領不想打,為了解決內部矛盾,也不得不打。
大明當然可以出兵,但成本太高了。
軍費還在其次,主要是會嚴重衝擊到融合大計,一個不慎,哪怕歸順大明的草原部落,也會生出同仇敵愾之心。
以夷製夷就不同了,不僅能減少軍費開支,還能轉移矛盾,而且可以更進一步使出戰的部落心向大明。
就好比……投名狀。
朱厚熜頷首:“我也是這麼想的,不過即便是以夷製夷,主帥還得是咱們的人。”
“胡宗憲?”
“嗯,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李青思忖片刻,微微點頭:“既然你都想好了,那便這樣吧。”
頓了下,“西域呢?”
“這個……”朱厚熜明顯有些猶豫。
一來,西域項目的支出較之漠北,要小很多;二來,西域較之漠北,相同大小的土地,物產要豐富許多。
扶持西域稱不上大賺,但賠的並不多,十幾二十年之後,估摸著就能達到收支平衡,再之後,就能有正收益了。
不過,朝廷的財政狀況,是真的不容樂觀。
哪怕是寅吃卯糧,如今也難以再支撐這龐大的開支了……
“你怎麼看?”
李青笑了笑,道:“既然你猶豫了,還用我說嗎?”
“唉,還是沒錢啊。”
朱厚熜苦悶道,“財政收入明明這麼多,可總是左手進、右手出,汗乾衣衫爛,分文落不著,完了還得往裡搭……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啊。”
李青好笑道:“赤字已經有人承接了,現階段真正要考慮的是更好的轉移赤字,其實財政的問題,不必過於擔心。”
“你說的輕巧,還轉移赤字……”朱厚熜沒好氣道,“轉移去不列顛的銀鈔,又如數轉移了回來,朝廷也支付了相當價值的艦船,真要說……這跟對方直接拿銀子買,又有什麼區彆?”
“總有時間差不是嗎?”李青說道,“所謂的事緩則圓,不就是拿時間換空間嘛,眼下隻是剛剛邁出第一步,隨著時間推移,不論是數額,還是時間差,都會進一步拉大,乃至不斷拉大,可供大明輾轉騰挪的空間,也會越來越大。”
“最終呢?”
朱厚熜皺眉道,“赤字本身並沒有解決啊!”
李青默了下,說:“隻能寄期望科技,通過與日俱增的生產力來解決赤字。”
朱厚熜陷入沉思……
良久,
“土地資源是有限的,生產力最終還是依托於土地,誠然,大明的人口增速已經降下來了,沒憲宗、孝宗那會兒那般恐怖了,可依舊在增長,永樂豆、永樂米、宣德薯的畝產,也基本有了定數,糧食產量想再次大幅度突破……幾乎不可能啊。”
李青說道:“辦法還是有的,且之前已經嘗試過了,成效也很不錯,你忘了?”
“什麼?”
“投資海外,經濟殖民。”李青說道,“於海外種桑、養蠶,於大明生產,這些年下來,大明不也賺了許多?”
“不一樣的,這隻是小打小鬨,且也不能讓商紳肆無忌憚,不然,會出現財富轉移的風險……”朱厚熜沉聲道,“你一門心思的激進,可有想過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