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王翦,嬴羽的目光落在了書房內的世界地圖上。
確切地說,是落在了孔雀王朝四個大字上。
之前大秦隻是把孔雀王朝打殘,並不是沒有能力滅了孔雀王朝,而是因為,孔雀王朝內的人實在太多了。
就算占領了整個孔雀王朝,管理起來也是一件麻煩事。
所以在打敗了孔雀王朝的主力軍後,大秦並沒有繼續用兵。
可是如今卻不同了。
殘暴的孔雀王戰敗,王朝內反對他的聲音越來越多,這幾年裡,整個孔雀王朝可以說是內亂不斷,戰火不止。
孔雀王朝百姓更是吃了上頓沒下頓,隨時都可能沒命。
對於他們來說,大秦簡直就是天堂。
經過幾年的消耗,孔雀王朝銳減,也到了解決孔雀王朝的時候。
所以在這一日大朝會之上,嬴羽提出了要針對孔雀王朝之事。
嬴羽當上皇帝之後的第二天,讓大臣們各抒己見,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
當時起到的作用還是非常明顯的,從那之後,朝堂之中,所有的大臣都慢慢的養成了一個習慣。
經過了這兩個月的長期實踐,加上平日朝會的時候,嬴羽明裡暗裡的引導,大臣們漸漸的習慣了如今的朝會方式。
所以到了此刻,嬴羽每提出一個想法,大臣們往往都會積極的參與討論。
這樣的方式經過兩個月的實踐下來,不光是嬴羽,大臣們都已經發現了效率,比起以往那種朝會。
實在是要高了很多很多,像以往的朝會需要幾天才能決定的事情,現在基本上一天就能搞定。
並且采用了這樣的方式之後,大臣們也覺得彼此之間的距離好像也無形之中拉了很多。
而且因為采取了這樣的方式,很多時候根本不需要考慮自己的言行,會不會觸動到某一個人,他們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解決問題。
畢竟大家都是一樣的,我不小心得罪了你,你下次也同樣可能會不小心得罪我,現在嘛,不計較就好了。
當然,嬴羽也知道這樣的狀態,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隻是因為現在這樣的政策剛剛推出來。
對於他手下的大臣來說這幾乎算是一種新鮮勁,等到這新鮮感過去了,他們可能也會發現,到底還是差點意思,人性本就如此,不可能強製要求。
不過那都是以後才需要考慮的事情,現在對於嬴羽而言,這樣就已經足夠了。
大臣們針對嬴羽所提出的要針對孔雀王朝的事件,進行了極為詳細的討論。
每個人各抒己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顧慮。
一早上的時間,對於此事,基本上已經有了一個統一的定論。
他們所有人都支持嬴羽,畢竟從各個方麵分析,現在的大秦,實在是強大和富有的不得了。
這麼強大和富有的國家,如果不找點機會展示自己的力量,那這些富有和強大豈不是如同虛設。
而拿孔雀王朝來開刀,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所以這一個事件就此定下,接下來要討論的就是誰來擔任進攻主帥了。
如今,蒙恬坐鎮塞琉古,王賁在羅馬。
留守在鹹陽的將軍,已經不多了。
大秦開海行動,海軍也是重中之重,王離自然也不能動。
思來想去,嬴羽還是決定召回韓信。
韓信的能力,嬴羽自然比任何人都清楚。
隻是因為出身的關係,韓信雖然在滅匈奴之戰,和對孔雀王朝的戰爭之中立下了大功,但是其實他的官職並不高。
這一次,嬴羽打算借此機會,將韓信提拔上來。
在滅了孔雀王朝之後,嬴羽嬴羽就要把所有的力量集中起來,開始準備向世界發兵。
因為目前的大秦已經到了一個接近時代壁壘的狀態,光靠大秦國家之內的生產力,已經不可能突破得了這一層壁壘。
國內的各種東西要改革改製改進,根本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事情。
彆的都不說,光說目前農民手中的農作物,這些東西想要改良品種,每樣需要花費的時間,可能都是以十年為單位。
大秦或許還有時間,但嬴羽的時間絕對是有限的,他不可能把自己有限的生命,用在等候這些事情之上。
所以他隻能選擇用另外的一種方式,就是殖民統治,就是掠奪其他國家,就是吸血發展。
唯有如此,才可能在短時間之內打破時代的壁壘,讓大秦完成質變。
這些想法他不可能對任何一個人說出來,即便是自己最親近的人,這樣的話他都不能說。
而這些壓力,也就隻能由他自己一個人承擔。
所以嬴羽早就已經決定了,等到大秦周圍安定下來之後,他要集中所有的力量,開始走向世界。
當嬴羽提出了想要任命韓信為帥的想法,不少朝臣都震驚了。
對於韓信大多數朝臣都是不了解的,因為韓信在大秦朝堂的時間並不長。
不過這些大臣們知道,嬴羽既然選擇了韓信,那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所以並沒有人站出來反對。
意見統一,嬴羽當場寫下了聖旨,召韓信回鹹陽。
不久之後,錦衣衛就帶著嬴羽的聖旨,來到了天竺郡,交給了韓信。
聖旨的內容,不光是讓韓信回鹹陽受封,還讓他親自挑選得力乾將,
對於韓信而言,將領的選擇,肯定是一直跟他相處的那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