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始皇帝在退位之前,大秦朝政已經是經過了嬴羽各項政策的改良。
而且早就已經發現了,扶桑的石見銀山。
還有絲綢之路也是興盛的時候。
開海遠航事業也慢慢的發展向了巔峰。
那個時候的大秦國庫,相比建國時候強了百倍不止。
這也是始皇帝,能安然把大秦交給嬴羽的原因之一。
就當時的狀況而言,大秦百姓安居樂業。
百姓們即便不從事農業,也有彆的事情可以做。
基本上沒有食不果腹,衣不暖身的事情出現。
大街之上連乞丐的身影,都已經少得寥寥無幾。
就那樣的情況,大秦未來起碼幾十年之內,根本不可能因為財政,有任何問題出現。
隻是嬴政沒想到,這才過去幾年,嬴羽竟然就讓大秦國庫,翻了二十餘倍。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概念,始皇帝甚至不需要了解到具體的數字,就已經覺得夠驚人了。
按照一般的判斷來說,大秦未來百年,國庫都一定是充盈的。
到了這個時候,始皇帝也明白了,為什麼嬴羽敢提出,要鼓勵大秦百姓多生多養了。
以如今的國庫狀況來看,即便鼓勵百姓多生養,也並沒有什麼財政上的壓力。
至於國庫會被消耗掉很大一部分,此事不管對於始皇帝還是嬴羽來說,實在都不算問題。
因為他們都是真正為將來著想的君王,他們很清楚,什麼才叫真正的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因為皇帝的儘頭其實也就是為了天下百姓。
都已經當上皇帝了,自己的私人利益,不論什麼都是眨眼可成。
所以在這個位置上的人,真正追求的都是老百姓,都是天下。
也隻有如此胸襟的人,才能坐穩皇帝位。
了解真相之後的始皇帝,也沒有其他顧忌。
在這一個時代,沒有一個人會想要壓製人口的發展。
特彆是始皇帝和嬴羽這樣的國家君王。
因為在這個時代,人口的基數幾乎就決定了一切。
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否,跟一個國家的人數有著最為直接的關係。
一個最簡單的舉例,一百萬戶的國家,怎麼打都不可能輸給十萬萬戶的國家。
因為人口基數背後,所代表的是各種各樣的基礎數據。
稅收,兵力,糧草等等都隻是一個方麵。
還有這些所衍生出來的一係列東西。
之後始皇帝告訴嬴羽此事,他之前也早就有過考慮。
隻是受製於大秦的國庫,一直沒有執行。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大秦建立以來,各個地方都需要巨大的開銷。
大秦的國庫本身就不充盈,都是通過透支民間的賦稅,才得以實現。
所以第一波的大興土木,各種烽火建設之後,接下來本來是大秦修生養息的時候。
按照始皇帝的想法,這起碼要十幾二十年的時間。
那時候他也未曾想過,嬴羽的這些政策會直接把這些時間化消。
也就是說在始皇帝退位之前,嬴羽的各項政策已經給大秦,省下了至少幾十年的發展時間。
如果考慮到科技水平等等因素的話,折算成時間還要更久。
或者說根本就不是普通的時間,所能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