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之後,印度的軍隊又發起了幾次進攻。
他們所看到的結果都是大秦的士兵艱難的抵抗著他們的進攻,一邊抵抗,一邊後撤。
幾次交鋒之後,大秦海軍的第一個陣地,已經算是全麵失守了。
大秦的艦隊一退再退,不過印度的艦隊,在追擊的時候也遭遇了大秦海軍設下的陷阱。
印度的船隻本身就不是特彆堅固,遭遇陷阱之後,也損毀了很多。
這讓印度的將領非常惱火,他們認為大秦的士兵太弱了,隻會用這種見不得光的手段。
而他們的最高將領,更是怒吼著,下一次一定要徹底將大秦海軍擊潰。
一方自以為是,一番精心準備。
在這樣的差距之下,最終的決戰自然不用多說。
印度的軍隊不敵大秦,戰敗了,最終他們沒有登上大秦的土地半步。
收拾著殘破的艦隊返回了印度。
在返回的過程之中,他們的最高指揮官,也對這一次的戰敗,做了總結。
幾乎所有的印度將領,都認為這一次的決戰之所以會失敗。
是因為大秦的軍隊以日代勞,而且提前準備了太多的陷阱。
印度的船隻在陷阱之下損壞了太多,這就導致了在決戰的時候力量比大秦差了一點點。
那些大秦準備的陷阱,讓印度的船隻在決戰開始之前就已經著損過半。
即便如此,最終雖然大秦贏了,但也隻是險勝,優勢並不大。
如果在最終的決戰之前,印度艦隊船隻,能保存完好的話。
那他們堅信大秦絕對不可能有一點機會可以戰勝。
所以這一次戰敗,並不是因為大秦的軍隊太強。
而是因為他們詭計多端,而印度遭了他們的陷阱。
下次做好了所有準備,一定不會在出現今日這樣的情況。
不過也有幾位印度將領認為,這可能是大秦故意設計的。
因為大秦海軍,在戰爭之中,表現出來了非常高度的執行力。
進攻的時候馬上展開進攻,要撤退的時候,也沒有一個人拖泥帶水的。
就連輸也輸的看起來那麼有秩序,按道理來說,這樣的軍隊戰鬥力不僅如此才對。
有將領提出這樣說法的時候,一些細心的將領在戰爭之中也發現了,大秦將領對於部下的指揮簡直如臂指使。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支軍隊,在和他們交鋒的時候,竟然會出現不敵的狀況。
他們認為是因為大秦的士兵本身太弱了,但可能這隻是他們一廂情願的想法。
多的都不用說,每一個大秦士兵身上的那些裝備。
都遠遠超過印度軍隊士兵本身的佩戴。
如果一個國家能夠提供這樣高端的裝備,那他們的戰鬥能力又怎麼可能會弱呢?
於是開始有小部分印度將領在懷疑,這一次大秦是故意要表現艱難贏下這場戰爭的樣子。
其實他們有更強的力量,能夠輕易摧毀印度的這一次進攻。
這種說法一經提出來,馬上就被大部分人恥笑。
因為他們覺得這根本毫無道理,麵對外敵,怎麼會有國家如此托大,不展示自己國家的力量。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