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這樣的正麵激勵,所有的人都想參與到這次學習的浪潮之中。
一時間大秦普通人學習新知識的潮流,簡直比同一時間的科舉聲勢還要浩大。
這些普通百姓學習知識的勁頭,甚至比各地書院中備考科舉的學子還要足。
整個大秦多個郡縣,都呈現出了這樣的景象。
這讓許多學子,都陷入到了沉思之中。
他們在思考的問題無非也隻有一個,他們到底是要繼續讀著聖賢書參加之後的科技。
還是乾脆就放下這些聖賢書,學習這些新的知識,提前一步走入更好的生活。
他們捫心自問,自己之所以想要讀書參加科舉,是因為這條出路更好而已。
至於什麼報效國家,什麼為國家做貢獻,這樣的人,少之又少萬中無一。
既然都是為了能夠謀求一條不錯的出路,現在有更適合的選擇擺在麵前,那為什麼不選擇適合自己的呢?
畢竟科舉的要求太高,不是誰都能夠通過科舉而出人頭地的。
抱著這樣的想法,於是有不少書院的學子,放下了手中枯燥的聖賢書,選擇去學習一些技術知識。
因為是學子的緣故,他們比普通百姓接受能力更強,他們能夠用更短的時間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效果非常好。
並且在這些技術知識到了有難點的時候,他們比普通百姓能夠更快速、更準確的攻克這些難點。
於是之後就呈現出了這樣一個趨勢,學院出來的學子,成為了各個工廠爭先需要的人才。
第一批放棄科舉,選擇參加技術學習的人才,毫無疑問,成為了最大受益者。
這樣的情況之後,於是有更多學子效仿。
隻不過已經失去了先機,雖然依舊比普通百姓更受歡迎,不過比起第一批學子們來說,卻差很多。
與此同時,大秦鼓勵多生多養的政策,也同步頒發了出來。
這是贏羽早就已經計劃好的事情,征兵提前完成,那此事自然也要提前提上日程。
如果說有一個一定需要解決的問題,那就是大秦的人口基數問題。
在這個時代,人口基數幾乎就決定了一切,所以任何事情都可以拖,但此事絕對不能拖,越快越好。
大秦鼓勵多生多養的政策下發之後。
確實也如同之前所預料的那般,很多已經參加了軍隊的大好青年,他們都覺得沒有趕上這個好時候。
要是正好趕上的話,他們可能也會考慮一下,是參軍跟著皇帝陛下一起遠征,還是留在大秦結婚生子。
不過他們既然已經進入了軍隊,那自然也就沒有了選擇的餘地。
倒是一些精明之人,他們似乎看出了征兵和鼓勵多生多養這兩個政策之間的一些關係。
但在大趨勢之下,即便他們能夠看的清楚,想的明白,也不可能改變什麼。
所以他們也隻能在私下討論一下,國家出台的這兩項政策,有什麼目的。
最後他們得出的結論就是,大秦官方,這就是要先把年輕人拉進軍營。
甚至還有更加精明一些的人,他們直接推測出了更本質的真相。
那就是其實可能鼓勵多生多養,這個政策是優先一步提出來的。
但因為要保證大秦遠征士兵的數量,所以這個政策才被暫時延後了。
當然這隻是極少部分人猜測、討論出來的結果。
對於普通的老百姓而言,事實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其實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們活在當下,大秦鼓勵征兵的時候,他們就去參與征兵。
如今鼓勵多生多養的時候,他們為了大秦所發下的一些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