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有“百家講壇——三國篇”的經驗在前,收視率也還過得去,眾人想著照搬弄一個“百家講壇——詩歌篇”,沒什麼毛病。
但經過葉知秋這麼一分析,不少人的想法動搖了。
秦德文語氣急促道:“葉小友,那你說說看有什麼好方法?”
馬學民、田雄均是冷哼一聲,等著看葉知秋能說出個什麼一二三四來。
葉知秋不是搞影視的,但辦法他還真有。
前世有一個類似的節目——《中華詩詞大會》的節目,一直辦到第七屆都熱度不減,的的確確掀起了一陣“學詩詞熱”。
剛好,葉知秋很喜歡看這個節目。
葉知秋整理了一下記憶中的思路,在眾人快要不耐煩的時候終於說道:“個人堅持,節目重點可以放在‘寓教於樂’和‘全民參與’上。”
“形式方麵不要太死板,可以弄成‘打擂台’的形式,讓觀眾參與進去。”
“我看請那一百多名觀眾也彆光在下麵聽了,老、少、中、青年齡段的觀眾各請幾十人,組成百人團或一百零八將什麼的,叫啥都行,可以直接上台和選手同場競技嘛。”
“比賽可以分兩輪,第一輪就叫個人資格賽,第二輪擂台賽。”
眾人聽著愈發入迷,兩名官員已經拿出了小筆記本記錄。
葉知秋繼續道:“個人資格賽,就叫‘以一當百’,每位選手與百人團共同答題,答個五六題,擊敗的百人團人數越多得分越高,分數高的選手獲得參與擂台賽的資格。”
“哦,對了,百人團中第一名也可以參與擂台賽,這樣也可以提高觀眾參與度。”
“最厲害的幾個人打擂台,勝出的就叫擂主。下一輪前麵的資格賽再重複一遍,擂台賽改為攻擂就行了。百人團也可以每期更換,弄些家庭組、情侶組什麼的,參與度不就上來了嘛。”
隨著葉知秋的誇誇而談,房間內眾人逐漸張大嘴巴,呆呆地看著他。
“可是...比賽方式呢,那麼多人背詩搶答嗎?”華央那名官員傻傻道。
葉知秋扶額歎息道:“放開想象力嘛,背誦也是其中一種,還可以結合飛花令、看字組詩、詩畫對應、古字賞析等等嘛。”
“打個比方,‘老驥伏櫪,誌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中的‘櫪’字指什麼,讓擂台賽選手搶答,電視前的觀眾肯定也會潛意識去想答案,節目效果不就出來了。”
這這這...妙啊!
華央、文化局眾多官員的眼睛越來越亮,逐漸被興奮之色填滿,思維的禁錮一旦被打破,靈感便猶如泉水般湧上來。
秦德文卻是突然道:“嗯?這首詩出自哪裡,我怎麼沒聽過?”
臥槽,大意了,這一世的曹賊沒寫這首詩?葉知秋連忙打哈哈道:“我也不記得在哪裡看到的。”
秦德文一臉惋惜,還欲說話,馬學民按捺不住插嘴了。
“簡直就是胡鬨!”馬學民眼中閃過一抹嫉妒與慌亂之色,大聲反駁道:“這樣弄,本來一個好好的風雅節目,大家都爭得頭破血流,像什麼話!教育意義呢?賞析兩字在哪裡!?”
“我堅決不同意!”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