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隻帶著幾條船,人少的可憐。
但態度很激烈,讓孫策跟著自己走,帶來的消息也石破天驚。
“朱然、潘璋皆已降敵,為曹操之內應,謀奪徐州!”
說這句話,等於告訴孫策:你被陰了,外麵的人是黑手。
“二公子也是被二人暗算,才被迫退入破釜塘!”
孫權和你一樣,兄弟倆同病相憐,隻是迫於形勢,消息送不出去。
“下廣之地,多有曹公之人,甘興霸如何能安然入破釜塘?”
“過了界,二公子便在南段,您速隨我去,共參突圍之計。”
甘寧沒有急著跟朱桓爭吵,反而問道:“既然二公子也在,為何不來相見,反差你為使?你言他人已反,莫非自己亦反?故意誘騙伯符,入你圈套,換取功勞。”
“興霸將軍若不信,可隨我同去。”朱桓說道:“兩郡交界水麵,還有大量賊軍,我們尋到一藏身之處,有躲避之法。”
“我亦有躲避之法。”甘寧道。
朱桓急了,從胸口取出一封信來:“我有二公子親筆信,自家兄弟,將軍還不相信麼?”
孫策剛接了過來,甘寧也貼身取出一封信:“我這有冠軍侯和孫夫人之信。”
姐姐和姐夫,你信得過嗎?
孫策也接了過來,掃了一遍,確認信都沒有問題——甘寧代表周野,朱桓代表孫權。
接下來,便是他自己的判斷:
昌豨這票人,和幕後要殺自己的人,一定是曹操。
曹操除掉自己,是為了更好的對抗姐夫。
所以,無論從親情、兩人感情基礎、還是眼前利益出發,周野都絕不希望自己死。
孫權是自己親弟弟,兄弟如手足。
父親死後,弟弟們就落到了自己肩上,感情深厚。
自己是他的依靠,他如果謀害自己,能承擔姐夫的怒火嗎?
對還年輕的孫權來說,躲在自己的庇護下生長,憑借孫家的貢獻,還有姐姐這層關係,將來謀個高位一點難處都沒有。
他有必要去背殺兄之罪、去背冠軍侯之怒麼?
從內心而言,孫策不願相信,也不認為孫權會害自己。
何況,朱桓的話,有一定道理:孫權一直在幫自己,不過潘璋朱然反叛了,才導致事情走到這一步。
這個可能性,倒是最高的。
潘璋朱然資格都比較淺,被曹操策反的可能性非常之高。
“您隨我走,必得平安!”甘寧見孫策猶豫,也急了。
“您來此不是為了救二公子麼?”朱桓則抓住了孫策的出發點,同時又道:“二公子對您,還能有什麼壞心思不成?”
孫權不在現場,這就是個問題。
如果讓朱桓去請孫權,甘寧孫策在這等,很大概率被泰山賊發現圍剿。
讓甘寧跟著一起去見孫權,甘寧不會答應。
雙方都無法說服對方,隻能各自爭取孫策。
“此來便是為救弟,他既在這,豈能不見?”孫策做出了決定。
朱桓聞言,似鬆了一口氣,甘寧卻是麵色一緊,想要再開口。
孫策一擺手,道:“朱休穆稍退,我有些話,要對甘興霸說。”
朱桓不敢多言,帶著人告退。
孫策向前,直接登了甘寧的船。
“興霸兄,我自信你,更信侯爺。”
甘寧沉吟片刻,道:“伯符,那你何必犯險呢?”
“有些事,我需去求證。”
孫策一笑,伸手撕下一片衣物,咬破指尖,以血為墨,仔細寫下一封血書。
“來時,我留下一封書予張子綱。”
“如今事情有變,另做處置。若我安然而歸,此書無用,棄之便可。”
“若我身死不歸,而我二弟歸來,興霸便將此書傳於侯爺。”
甘寧收下,問道:“心知有異,何必冒險?”
“事藏於暗處,終為所害,不如舍身求證,於後事有利無弊。”孫策搖頭。
通過孫策的話,甘寧做出了一些判斷:孫策信任孫權,但持有萬分之一的懷疑!
既然如此,那他也便能說了:“若有懷疑,先行脫身,日後除之便可!”
孫策搖頭,歎氣:“不忍!”
倘若懷疑是錯的,豈不因為自己的懷疑,而使弟弟喪命?
倘若弟弟沒有問題,又僥幸活了下來。
自己非但沒救他,還跟他秋後算賬,豈是長兄所為,又如何對得起九泉之下的父親?
九郡之地,情勢過於複雜,發現問題,就得一一摘除。
問題不明不白,自己不好動手,將來的周野,同樣不好動手。
孫策有能力,驍勇果敢,有霸王遺風。
但他也有自己明顯的缺點:意氣用事,輕身當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