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先撤回最靠近我們的部隊,和武衛一同拱衛本部,防守來襲的黃忠等人。”
“如果時間來得及,再從其他麵也各抽回一些人馬進行防禦。”
“如此,黃忠高覽要短時間吃下本王,談何容易?”
“而周雲天部支撐已久,用來攻擊他的依舊有相當兵力,他能支撐多久?”
這樣做,無非是一種比拚。
拚曹操和周野誰支撐的久,拚黃忠高覽和曹洪曹休等人誰打破的速度更快!
荀攸沉思之後,頷首:“亦可。”
曹操立即下令:
撤回負責正麵進攻的夏侯尚、鄧展兩部,正麵進攻交於李通一人。
撤回曹純的虎豹騎並麾下其餘五營騎兵。
騎兵機動力快,能更快回到曹操身邊,進行防守。
其餘各部,傾巢而出,不計代價,務必擊破周軍最後脆弱的防禦,完成斬首!
ps:最怕解釋,心累。又怕不解釋節奏被推了起來,誤導讀者——
三萬人平原固守,被十五萬人圍攻,十天都堅持不下來?
打仗不是血條互砍啊!
不是說你曹軍十五萬人就十五萬點血,周軍三萬人就三萬點血;曹軍戰鬥力稍弱一刀下去一萬五,周軍戰鬥力強一刀下去三萬。
然後兩邊放開,你一個回合我一個回合,血條蹭蹭往下掉,三萬血的率先倒下?
首先一個很簡單的點,三萬人打十五萬人,難道說每個周軍就要打五個曹軍麼?
你怎麼讓五個曹兵同時圍住一個周兵打呢?雙方接觸麵就那麼多,真的一波直接剛上的人數是相當的,人數的作用在於可消耗性和快速替補。
就像大家說的張遼八百破孫權十萬,那是八百人正麵剛碎了十萬人再去打孫權嗎?
顯然不是啊!前麵說過的,他是抓住了孫權的局部弱點,然後突然出擊的效果,真正跟張遼交鋒的部隊遠沒有十萬人。
然後憑借孫權逃亡,最終導致了全軍的潰敗局麵。
圍殲圍殲,圍在前麵,殲在後麵。
進攻方最大的利在於完成包圍,守軍被包圍就失去了補給,逐漸喪失戰鬥意誌,最後崩潰。
所以一般被圍一方的順序是這樣的:頑守——物資危機——糧儘——突圍——突圍失敗——大部隊投降,主將身死。
其中最明顯的例子是長平之戰,白起完成合圍之後,趙括軍斷糧四十六天,逐漸走向崩潰,自相殘殺為食。
然後趙括突圍失敗身死,全軍投降,被白起坑殺。
圍殲戰都有個特點,那就是俘虜非常多。
因為跑不了,又贏不了,大家又不願死戰,所以糧食沒了之後就隻能投降。
為什麼要引用這個呢?
問題就出來了,周軍糧儘了麼?斷糧幾天了?沒有。
曹操完成了圍,但他還急著殲,他又擔心周野跑了,所以不但不能圍三缺一,還修起了阻隔工事。
周軍本就素質極高,這種情況更隻能死戰。
那曹操能怎麼打?
進攻方推上來,不斷和防守方換人頭、換體力,最終導致人少的一方率先崩潰。
通過人數,不間斷的攻擊,試圖撕開一個口子。
按照你們的想法,單個周軍裝備好,是不是相對而言‘血量高’?
平日吃的好,體力力氣優於對方,是不是單體‘攻擊力’高?
例如曹軍中一箭就喪失戰鬥力,周軍是不是能多扛一下?
假使一個屯一百個曹軍衝向同樣數量的周軍,使十個周軍傷亡後自身傷亡二三十人,而後退回休整,這樣算一批周軍能打退多少曹軍?
麵對死戰的敵人,你是很難辦的。
相同質量,對麵拚死,一條命換你一死一傷兩個減員不算過分吧?
周軍質量明顯高於曹軍,死戰換三個不過分吧?
現在你是曹操,你告訴你部下十五萬人“隻要咱們死十萬人,就能換掉上麵三萬人”,然後手下就甘願赴死,還能瞬間移動到周軍麵前嘩嘩換命?
十五萬曹軍,麵對提前防禦、裝備好、組織度高、糧草還在、戰力強、有威望君主坐鎮的三萬周軍,十天之內必然吞滅?
太想當然了……
再說,曹洪、曹休、李通、史渙是陸續抵達的吧?這幾方麵加入戰場的時間還要晚了許多吧?
他們一來,一兩天就能打垮周軍嗎?
那周野也太拉胯了,兵也算是白練了。
還有提議用投石車的書友——要不咱們用喀秋莎?
第一,投石車的威力:
一個石頭飛下去砸死一片那是臆想,幾個石頭能中一個都不錯了,套圈套過嗎?投石車的準頭跟套圈沒法比。
第二,建造使用投石車的問題:
木料、石頭運來要不要時間?曹軍組建要不要時間?曹軍生產能力怎樣呢?
不是鼠標一點,金子、木料、石頭叮叮叮扣掉了,投石車就在陣前成形了啊!
算曹軍一天做二十台,十天下來也就二百台,還要麵臨取石取木問題,結果你還得考慮第一個問題。
第三,投石車的攻擊距離:
平原地帶,那玩意打不遠啊。
你往遠了造砸自己人,往近了造周軍不會眼睜睜看著你造,人家不會出來砍你嗎?
你在下麵打螺絲,人家把你當靶子。
如果說前文的投石車打死閻行,可以再回頭去看一下那苛刻的條件和提前準備了多久。
我以為大家會說削了周軍,沒想到會認為削了曹軍……
——太累了,解釋一千五百字,感覺能寫三千字。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