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多了戶口課丁,也多了稅賦。
“修塔的錢糧呢?”
香積寺外。
農民的糧價到底能賣多少,關鍵還是取決於產量,需求是相對穩定沒多大變化的,但糧食產量豐歉之時卻相差很大。
自己修個蘭若,便能說是帶發修行了,魏晉以來這種蘭若最多。
再者,也是各地在種糧這個事上,可以更有先見的統籌,比如說在保障基本糧食種植的基礎上,適當的發展些其它作物的種植,比如說京畿、州縣城郭可以種菜種果,又或是在一些地方多種桑麻等,或種植藥材等。”
當然,也還從寺中收了許多作坊、錢帛、糧食等,數目非常可觀,
現在許多原來寺中的佃戶、奴仆等,要麼分了寺田成了良民課戶,要麼也是分到了一些永佃田,成為客戶。
甚至那些身上有杖痕文身,又或曾犯淫、養妻,不修戒行者,都強製還俗,還強令各寺把所蓄奴隸,都放免。
風吹麥浪,一片金黃。
還有數量更驚人的蘭若萬家,所謂蘭若,就是私人所立僧居,大多其實根本不是真正的僧寺,隻不過是有些地文豪強士族私立,然後假稱修佛,以此逃避賦役,甚至把土地作坊等納入其名下,以逃稅的。
穀賤傷農,越豐收,農民糧價越低,收益越低,朝廷需要出手。”
麥子要收割了,
“還行。”
飯還是麥飯,很粗糙,比起麵食難吃的多。
對香積寺要修佛塔這事,李世民最後同意了,讓道綽擬份詳細的造價預算單,然後崇玄署會派人按此單,協助監督香積寺向信眾募集這筆錢,要求不得向上戶以下的百姓募捐,且按申報單募捐不得多募,甚至修建也要由官府監督。
大唐給百姓均田的時候,一般也是要求永業田種上桑樹和棗樹榆樹的,口分田種糧,這樣既能交糧繳絹完成稅賦任務,也能糧食衣物自給自足,
在香積寺裡還用了一頓齋飯,
真正粗茶淡飯,十分簡便,糧是收的租,菜是自己種,菜裡除了一點鹽,連油都隻有幾點油花。
“臣家這裡有個千畝莊子,是之前朝廷收三階教寺田,然後發售時認購的,今年這裡種的多是玉米,”
香積寺打了幾次申請,但負責的崇玄署都沒批。
“常平倉在豐年的時候,提高收購價,大量買入糧食存儲,這是最重要的調節手段。
那些村民們獲得了永佃權,成為客戶。
不說饑荒餓肚子,而且百姓往往因此得典妻賣兒,破產甚至破家。
“你這裡也有個莊子吧,今年也種的麥子嗎?”
“香積寺想要修一座靈塔,供奉蓮宗以往高僧慧遠、曇鸞等的佛骨舍利,”
道綽他們計劃是修十三級的靈塔,高約十三丈,以青磚砌成,密簷仿木結構,周圍廣二百步,呈正方形,每邊長三丈二,塔型既為密簷又仿閣樓式。
李世民在香積寺裡轉了一圈,對這座新寺還算滿意,沒有過份張揚的金碧輝煌什麼的,寺僧也都還算表現不錯,抽點了幾個讓他們背經,也都背的不錯。甚至還看到他們在寺裡空地上種菜種糧,詢問過香積寺也沒有再放貸典當,而且邸店磨坊這些作坊也沒再經營,挺好。
懷玉問。
玉米土豆紅薯這些新作物,這兩年也是不斷推廣,種植的越來越多,在長安,玉米已經不是那麼新奇了。
雖沒有直接拆毀寺廟、熔毀佛像金身什麼的,但禁寺院蓄奴婢,禁寺院經營工商作坊,禁寺廟放貸典當等,確實很猛。
短短兩年多,天下諸寺中奴婢放免十幾萬人,強令淘汰還俗的僧侶也有十幾萬,還有大量原依附、供奉寺院役使的部曲、良人,
更彆說取締大量蘭若私寺,
朝廷得到了海量的土地、人口、錢帛,此外,許多什麼胡寺蕃教也被取締,
隻不過李世民和貞觀朝廷辦事比較有手腕,並不是簡單粗暴的禁毀,一邊大量取締禁止,一邊也還在不斷的敕修新寺,總的來說用整頓二字更合理些,那些真正修行的僧道還是沒受多少影響的,特彆是天下各地高僧,被李世民陸續請來長安,安排在各大寺中修行,甚至還賜紫衣等。
漢代班固就在漢書上總結,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
這是朝廷最理想的小農經濟模式。
不過實際上,越是中原內地,普通百姓能分到的田越少。
“臣建議今年夏收後,朝廷能夠多拿出些錢帛,敞開入市收購糧食,把糧價拉升一些,給百姓多點保障。而且現在鬥米才二三錢,這個價格可以說是幾十年來最低,就算加一點收糧入倉儲備,也絕不會虧,收來的糧既可備荒備災,也可以用來釀酒養殖等。”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