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總向東南亞商人請教“氨醇聯產”裝置的問題。
趙總對翻譯說道“麻煩您幫我問下,這個氨醇聯產具體是指什麼?”
趙總其實知道“氨醇聯產”,他在這裡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主要出於兩個目的。
第一是確認下他們說的和自己知道的是不是同一個“氨醇聯產”,畢竟那個時候在華夏幾乎沒有哪家煤化工企業采用氨醇聯產,可以說這東西還是個新鮮事物,趙總也隻是停留在書本階段;
第二是也是想試探下這兩位東南亞商人,稍微摸摸底細,以防他們故弄玄虛。
翻譯點了點頭,然後用一種嘰裡咕嚕的語言和他們交談著。
隨後,翻譯對趙總說道“氨醇聯產,就是在生產液氨的同時,副產品和氫氣生產甲醇,這樣既可以生產甲醇,也可以生產尿素,可以實現產品切換。”
趙總點了點頭,確實是這麼回事。
趙總問道“那您看看假如我們引入一套年產量30萬噸的裝置需要多少錢?大概要建多久?”
翻譯又是一頓嘰了咕嚕。
趙總心想這都說得什麼鳥語,他仿佛在那些“鳥語”中,時不時聽到“挖土豆”,“麻袋”等奇特詞彙。
翻譯又說“需要投入8個億,建設時間9個月。”
趙總犯了難,8個億不是小數目,需要將化工廠不動產抵押給銀行才能籌措到這8個億。
9個月呢?說句實話,這對於裝置改造升級來說不算長,可問題是改造升級中要全廠停產,就連現在的單一產品甲醇都沒了。
停產便意味著斷了營收和現金流,這對於本來就處於行業寒冬的仁和化工廠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不過,趙總知道,為了廠子長遠的發展,為了今後能夠盈利,為了拿下眼前的東南亞尿素大單,值得賭一把。
趙總當場向東南亞商人表示,他會認真考慮下氨醇聯產裝置引入的問題,回頭再聯係。
東南亞商人也沒說什麼,表示他們還要去其他家化工廠尋求合作,就先行告辭了。
臨走的時候,趙總和翻譯互相留了聯係方式。
然後,趙總召集大夥兒仔細研究這個事兒,而且還聯係了建設方、銀行等單位,甚至還谘詢了尿素出口東南亞的政策和流程。
趙家莊的鄉親們對趙總那是十分信任的,十裡八村,一提“趙江河,趙總,沒有人不豎起大拇指!”
所以大家很快達成一致,抵押廠子資產,貸款升級裝置。
可是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趙總在聯係建設方的時候,發現最低的報價都要9個億,他似乎隻能被動接受。
一切就緒,趙總通過翻譯聯係到了東南亞商人,表達了自己的決定。
可湊巧的是,東南亞商人在聽到“9個億的裝置安裝費”時,他們表示不需要那麼多,他們可以聯係一家四川省的建設方,隻需要8個億。
河西省報價9個億,四川省報價8個億,用腳趾頭都知道選哪家。
於是,在東南亞商人的牽線下,仁和化工廠和四川的一家建設方簽訂了合同。
同時,趙總又和東南亞商品簽署了合作備忘錄,涉及的內容主要就是未來仁和廠氨醇聯合投產後,將會為東南亞商人尿素現貨等等。
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的順利,未來看起來都是那樣的美好。
可惜事不遂人願,工程從動工那天開始就怪事不斷。
施工進度是一拖再拖,費用也經常無視合同坐地起價,而且更為詭異地是,經常有河西省當地的安監、環保等部門來視察工地,發現問題立即停止施工,進行整改。
工期延長在所難免,於是施工方要求追加費用,可趙總此時去哪裡籌錢,他隻能一邊跑銀行,一邊與施工方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