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餘是淮柳的高級官員,他的職務安排和晉升乃皇帝的決定。我作為王子,豈能乾涉?”劉邦皺眉道,“再者,藍餘剛剛立下赫赫戰功,應在軍中獨立指揮;此刻將他置於他人節製之下,實為不妥。”
劉攘聞言,表情變得有些沮喪。
與此同時,藍餘卻信心滿滿,微笑著。
那時,藍餘還未成為那位領兵遠征至捕蝦兒海,幾乎俘獲北秦皇帝的建國皇帝的同輩。也不是那個俘虜了包括北秦王子、皇後和高官在內的數千人的藍餘。
劉邦的話語無疑對藍餘而言,如同甘露滋潤,穩定了他的心神。
“未經磨礪的石頭,怎能光滑如鏡!”劉邦繼續對劉攘說,“我們偉大漢朝的著名將領,無一不是曆經實戰鍛煉而成的。你,先生,尚且年輕,前方還有許多知識和經驗等待你去學習和積累!”
劉攘微微點頭,不再言語。
在此同時,一直靜默傾聽的劉啟突然指向劉攘,“叔叔,為什麼你的保鏢跪下了?”
眾人轉頭望去,果真見到之前與藍餘比試的淮柳戰士鐵兒,滿臉尷尬地跪在地上。
“起來!”劉攘皺眉命令。
“我辜負了皇室祖先的信賴!”鐵兒高聲宣告,“我請求陛下寬恕!”
這些淮柳戰士,雖然性格直率誠實,但與中原地區的下層民眾不同,他們在最近歸附漢朝之後,尚未完全融入漢族文化。在劉攘的領導下,他們視劉攘為至高無上的主人。
劉攘對他們極為慷慨,不僅賦予他們在漢朝的官職,而且還確保他們的家人和親屬得到充足的食物和衣物,其生活水平遠超普通百姓。
鐵兒的話音尚未消散,他突然從腰間抽出一把短斧,猛地向自己的肩膀和脖子砍去。
“愚勇!”劉攘反應迅速,疾步上前,及時擊飛了鐵兒手中的斧頭。
“陛下!”鐵兒喘著粗氣,“這個臣子辜負了陛下的信任!”
“不必急於自責!”劉攘高聲喝止,“你是我最親近的保鏢,是我深信不疑的心腹。戰場上的勝負乃兵家常事,我豈能因一次失敗而怪罪於你!若你身受重傷,又能有誰來替代你?尋得一個如你般勇敢能乾的戰士,對我而言,乃是難得的幸運。”
劉攘雙手輕按在鐵兒的腰間和肩膀上,語氣堅定地說“這隻是一場比試的失利;回去再加練習,下次定能扳回一城!”他接著鼓勵道,“而且,能輸給我國的大將,並無甚可恥之處!”
劉啟聽到這番話,對劉攘的理解達到了新的高度。
劉攘不僅在軍事才能上表現得卓越非凡,他那鼓舞人心且充滿魅力的個性也讓人印象深刻。
無人能夠成功是憑借偶然。
曆史上,燕帝劉攘能夠彙聚各方力量,在建武尊的統治下顛覆整個漢朝,這並非出於偶然。
作為一大省份的省長,劉攘在江南叛亂動蕩的時期展現了卓越的政治管理才能。他不僅是一位強大有效的軍事領袖,其傑出的個人魅力或許是他最為關鍵的特質之一。
在邊境地區的叛亂與混亂中,無數生命隨風而逝,卻仍有忠誠的追隨者毫無保留地跟隨他,甚至不惜一切為他而戰。
劉啟乘坐著驢車緩緩駛向皇宮,聽著閉目休息的劉邦的呢喃,心中不禁思忖“這位凡塵俗世的皇帝,他的壽命究竟還有多長。”
若是劉邦仍在場,無論何種情況,劉攘都難以有機會。
但若是劉邦不在了呢?這樣一個孩子真的能夠製衡他的三叔,劉攘嗎?
劉啟曾在曆史文獻中讀到過一個這樣的理論,它認為,由於燕帝劉攘受到了像姚廣孝這樣的人的影響,他沒有徹底消滅王子們就起兵反叛,因此,叛亂的爆發是命中注定的!
這些並非學者們無謂的推測,而是被官方曆史課程記錄下來的觀點。
劉啟也同意這一觀點。
傲慢的人不會願意長期保持從屬地位。路昌是天下最傲慢的人。
然而,呂齊並不害怕呂昌的叛亂;他不是哈拿武尊。讓他擔心的是,如果路昌選擇在未來起義,導致無數人的痛苦,可能會引發混亂。此外,對於這樣一個曆史人物,一位受人尊敬的皇帝,和傑出的軍事成就,他不願輕易與他打交道。在馬車搖曳的昏暗中,劉邦緩緩睜開雙眼,聽見劉啟陷入沉思的聲音,便問道“你在思索什麼?”
“我在思考三叔。”劉啟心不在焉地回應,“三叔就像是未經鞘束的鋒利刀刃,光芒四射且令人畏懼!”
“但是,過度剛硬可能會導致斷裂。”劉邦提醒道。
“然而,若能經得起無數次錘擊的磨礪,”劉啟續道,“這把刀刃終將鍛煉成無敵的神兵利器!”
劉邦眼中閃過一絲讚許,聆聽著劉啟的話語,問道“你打算將來塑造出這樣的刀刃嗎?”
“太過鋒利的刀刃可能會傷及自己!”劉啟語氣堅定地聲明。
“若是注定要受傷,那也將是我自己的手,而非你的。”劉邦回答,親切地拍了拍劉啟的肩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劉啟陷入了沉思,他之前的種種憂慮在此刻都消散無蹤。
這些事件尚在遙遠的未來,那隻蝴蝶的翅膀已經悄然改變了曆史的軌跡。對所有人而言,未來都充滿了不確定性。
馬車緩緩駛回了長安城,劉邦帶著劉啟換乘了一輛裝飾舒適的軟墊馬車,直赴奉天殿。
在側廳之中,劉邦正忙於接待穆英,討論著雲南的政務。
見到劉邦的到來,穆英恭敬地行了一禮,他的禮儀周到而得體。隨後,劉邦在寶座上坐下,而劉啟則被劉邦抱在懷中。
“你對雲南有何看法?”劉邦抱著劉啟,轉向穆英詢問。
“我認為目前不宜采取過於強硬的措施。”穆英回答,“雲南雖已納入我漢朝版圖,當地首領亦已向我朝投降。我們應優先考慮以德服人,其次才是軍事行動。”
“我已經接到皇上的聖旨,將在五彩和畢節兩地建立兩個營寨。軍官們將駐紮在森林中,自給自足。同時,我將鼓勵其他省份的居民遷徙至此,開墾土地,種植森林。通過減免稅收和負擔,讓人民得以休息與恢複。”
“此外,我計劃推動建立教育機構,提升民眾的識字率,將農夫的子弟培育成軍官,並致力於教育的普及。”
劉邦與劉邦彼此交換了一個充滿讚許的眼神,而劉啟則顯得有些驚訝,目光投向穆英。
曆史上,他通常被描繪為漢朝忠誠且能乾的將領,由於英年早逝,他的功績並不像藍餘等人那樣廣為人知。但聽完他的策略後,顯而易見,他不僅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武將,更是一位具有深遠戰略眼光和成熟領導力的首領。
難怪劉邦和劉邦對穆英如此重視並加以讚賞。
“你所提出的措施,如在森林中定居和建立教育機構,無疑將需要龐大的資源投入!”劉邦評論道。
穆英輕輕揚了揚眉毛,“陛下,雲南雖然被視為邊陲之地,但其實並非貧瘠。該地區富含各種礦產資源,足以吸引工人前來開采。此外,還有豐富的黃金、白銀和鹽等資源。若朝廷願意投資,雲南必定能夠迎來繁榮。”
“但若當地某些首領選擇反叛呢?”劉邦提出了疑問。
“在這種情況下,朝廷無需出動大軍,”穆英回答,“雲南的營寨儲備充足,足以平定叛亂!”他補充道,“我來京城時,已將聖旨傳達給那些蠻族首領。若他們願意歸順漢朝,成為順民,他們將獲得世襲的財富與地位。然而,若他們敢於煽動叛亂,造成動蕩,我將下令將他們整個家族連根拔除,讓他們無處藏身!”
這時,劉啟笑著開口插話“我們應該再添一句‘勿謂言之不預!’”
“劉啟,夠了!”劉邦嚴厲地瞪了劉啟一眼。
“不妨,這話甚是妥當!”劉邦笑了起來,親切地揉了揉劉啟的小脖子,“我們的孫子說得沒錯。對那些蠻人,我們確實不能太過仁慈。必須嚴明中有寬貸。‘勿謂言之不預’便是警示他們,我們的刀刃已經懸於他們的頸項。若他們敢於妄自行動或撒謊,我們將毫不猶豫地取他們首級!”
隨後,他轉向穆英,語重心長地說“穆英,有你鎮守雲南,我們方能高枕無憂。”沉思片刻,他繼續道,“我會減少你的隨從人數。你可在朝中的大臣和貴族子弟中挑選可用之才,讓他們在你的麾下效力。”他加重了語氣,“雲南的重任,我將托付於你!”
穆英單膝跪地,神情莊重地回答“陛下,我定會全力以赴,不負您的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