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成不像彆的人那樣愛外出撒野,他愛安靜,喜歡一個人獨處。如今家裡就剩阿成一個人了,說收音機是他最親密的朋友一點也不為過。他是白天聽晚上聽,聽新聞,聽音樂,聽廣播劇,有時候睡到夜半醒來,收音機尚且熱鬨地播放著呢!
這台收音機也算是他的老朋友了,它陪伴阿成也有些年頭了。那年高考後在家呆的日子,乾農活兒之外打發空閒時間唯一的事兒就是聽收音機。阿成也嘗試著給電台寫稿子,間或聽到被電台采用播出的時候,他就很是欣喜和快樂,播音員的聲音是那麼地甜美動聽,他甚至覺得自己在聽某個作家的作品。有一次,省台播出了他寫的和父親進城賣紅薯的文章,恰巧被鄰居大哥給聽到了。這位大哥可是村裡的“光棍兒”,他們弟兄六七個,大哥還是村支書,平常他哪會把阿成這樣貧寒的人家看在眼裡呢?可這天不同了,他特意跑來問阿成那篇文章是不是他寫的。等看到阿成拿出來了修改得麵目全非的底稿時,他才信了,對待阿成的態度大為改觀,一句一個兄弟地叫,並投來羨慕與讚許的眼神。事後沒多久,他就被他宣傳得成了村裡的“名人”了,很多人都知道了阿成還會給電台寫文章。
其實阿成是上高中的時候迷戀上寫作的,他信手塗鴉般地寫詩歌,編故事寫小說。自從在本地的報紙上發了幾篇文章後,他就不知天高地厚地四處亂去投稿,雖然也小有收獲,但大多時候卻是碰壁的多。可年輕人就是有一股子強勁兒,阿成也不例外,癡迷上文學的他做夢都想成為作家,為此他還煞有其事地給自己琢磨出了幾個筆名。有更親近的同學呢,乾脆就不叫他阿成了,直接喊他的筆名,弄得他竟也好不自豪起來。
那陣子,阿成幾乎成了讀書狂,他也是學校那個古老的閣樓圖書館的常客。最後和圖書管理老阿姨混熟了,她竟然允許他上到閣樓上自己找書看。當然,前提條件就是他得幫助老阿姨往閣樓上搬書。除了圖書,阿成還特彆喜歡看一些期刊雜誌。每到周日,一位身著郵局服裝的老阿姨就會騎著一輛人力三輪來學校售賣報紙雜誌,這也是阿成最為惦念的。諸如《星星詩刊》、《散文》和《遼寧青年》等等都是每期必看,如果碰到兜裡有“餘糧”了,甚至還會買上一本。當拿到嶄新的期刊,聞到新鮮的油墨香,就愛不釋手恨不得一下把它給看完,那種幸福感常人是很難體會的。阿成醉心於文學寫作,就是大學期間也沒停止過,他還是學院周報的編輯呢!當然了副刊才是他最感興趣的板麵。
如今在家待業等工作,阿成就更有閒暇了,於是他就又重操舊業,寫人寫物寫黃土地,還不斷地給各個雜誌投稿。可投出去的稿件都石沉大海,連個響聲也沒聽到。冷靜下來的阿成意識到了,文學畢竟不能當飯吃,整天地沉迷於個人的情感空間裡,也隻有徒生出許多莫名的傷感和憂鬱罷了。他得改變這種現狀,於是他決定出去走走。到哪裡去呢?遠的不能去,那隻有就近了,他決定先去找老同學們聊聊,看看他們的近況,對自己也好有個參考。那找哪個呢?阿成首先想到的就是史仔,他和阿成是初中同學,兩個人也要好些,史仔下學就接了父親的班兒,在鎮上的供銷社當工人。
說起這個史仔啊,他上鄉中還是開後門去的,據說是沒考上,他父親花了錢才去的。不過史仔很努力,當年年底會考就考了個年級第一名,校長還在師生大會上公開進行了表揚,性格內向的史仔還扭扭捏捏地上台發了言,那時他可成了學校的明星。阿成學習也算中上等,和史仔也說得來,又主動向他學習,還同住一個宿舍,所以關係向來就很好。上高中的時候,每到放假他都會到史仔那裡玩兒,所以在初中同學當中,兩個人當是最常見麵的了,阿成就想先到史仔那裡看看去。
阿成推出來他的那輛陪伴他六七年的大二八飛鷹自行車,這可是他上初中的時候父親花了二三百來塊錢給他買的交通工具,沒忘轉身把東屋門鎖上。之後他推車出了院子,隨手又關上了院門,還把門鏈搭上,以防有動物進院亂啃亂咬了院裡的樹木,倘若那樣就損失大了。其實那院門也就是一架抬起來就吱呀亂響的簡易柵欄,充其量也隻能是擋個豬羊雞之類,至於人麼,這樣的“門”當然是形同虛設了。好在有黑子在,阿成自然放心得多,他就出了村子騎往鎮上去了。
鎮上自然人多又熱鬨,阿成也顧不得閒看鬨市,徑直來到鎮政府旁邊的農資經營部。農資部前早已停滿了一片車輛,有和他騎的一樣破舊的自行車,還有乾農活用的架子車、三輪車等閒雜車輛。開春了,前來購買化肥和農藥的人真是不少,幽暗的房間裡站了足有十幾個人,幾乎把兩間門麵房給擠滿了。低矮的屋內,一老一少正忙得不可開交,櫃台裡那個年輕小夥正在低頭打算盤,而年老的那個正忙著給人扯薄膜,他拿了個木尺子,把那個農膜滾轉一下量一下。阿成看兩個人都忙,也不便作聲,就默默地站在一旁。等老者扯完薄膜剛直起來駝著的腰身,阿成趕緊走過去打招呼道“叔,今天這麼忙啊!”那老者抬起頭來,他黝黑而又緊巴巴皺紋密布的四方臉龐上一點兒表情也沒有,他那兩雙細長的小眼睛瞟了一眼阿成,就對櫃台裡正低頭打算盤的小夥嚷了一聲,“阿仔,恁老同學找你呢!你先外邊招呼一下,我領他們去看化肥。”說著便打開了內門,領著幾個人朝後院裡去了。
他這內門一打開不要緊,一股刺鼻的氣流旋即湧了出來,這味道阿成很是熟悉,分明就是他們存儲在後院裡碳銨化肥的味道。以前聽史仔說過,他和這個老者合夥承包了這個農資部,這個老者是供銷社的老人了,很有銷售經驗,也很懂行業裡的經營之道。他們在後院裡深挖了個大坑,裡邊用薄膜包裹了一大坑的氮肥。這是他們提前淡季存儲的,就等來年開春售賣,這樣就會有個好利潤。
——未完待續——
喜歡鄉野小故事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鄉野小故事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