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份二級文明的能源儲存與傳輸技術,便是新型能源——恒星能采集的前置技術。
要知道。
宇宙中最浩瀚的能源聚集體,非恒星莫屬。
單一顆恒星。
壽命便多達上百億年。
跨度之長。
足以讓那些自詡能活十萬年的靈神都為之絕望。
它們的能源。
說是取之不儘用之不竭,也毫不誇張。
以地球所在的太陽係而論。
太陽核聚變一秒鐘釋放出的光能與熱能,便足以讓地球全人類源源不斷使用百萬年之久。
相當於華夏建500萬個核聚變能源站產生的能源總量。
這也是為什麼……
二級文明都選擇放棄核聚變當主要能源的原因。
核聚變能源前期很強。
但達到二級文明後。
單體核聚變這種能源根本跟不上文明發展的需求,恒星能才是開發的主流。
但……
恒星體量極大,時刻處於發散傳播狀態。
要采集恒星能。
難度非常大。
而能源儲存和能源傳輸技術……
便是通過特殊的方法,將恒星能儲存下來,再傳輸回到國內使用的技術。
事實上。
文明試煉以前,地球上的科學家便提出過戴森球這種裝置。
即製造一個直徑2億公裡,用來包裹恒星開采恒星能源的人造天體,它的球體由環繞太陽的衛星所構成,能做到包圍恒星並且獲得其絕大部分能源輸出。
“若是能通過這項技術,開發出恒星能的初步采集裝置,華夏將獲得無比充足的能源。”
想到這一點,楊墨突然有些激動:“神秘石碑也無需等十天才完成一次充能,它每天都能開啟一次,對我國科研人員的的提升有著巨大幫助!!”
現如今。
以石碑開啟的速度,每個月最多隻有3000名科研人員進入其中深造學習。
但若是每天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