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常理,諸侯之家都絕對不會出現嫡子給庶母守孝這種荒唐事,更何況朱標還是老朱家的嫡長子,大明的皇太子呢!
於是,朱標當著朱元璋的麵,毫不畏懼地怒聲反駁道:“諸侯之家都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我貴為太子,怎麼能去給庶母守孝呢?”
朱元璋一聽,頓時火冒三丈,他覺得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當即拔出腰間的寶劍,氣勢洶洶地追著朱標在宮裡四處亂跑。
這一追,就是整整一天。
從那一天起,仇恨的種子便在年少的朱標心中悄然種下。
而更讓他難以接受的是,這件事竟然發生在他的親生母親馬皇後還健在的時候。
馬皇後是朱元璋的原配妻子,也是朱標的生母。
她一向仁慈善良,備受眾人敬重。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皇後,卻被自己的丈夫手持寶劍逼著去給孫貴妃披麻戴孝。
這不僅讓當時不在場的二弟朱樉覺得憤憤不平,對於作為當事人的朱標來說,更是一種無法言說的痛苦。
儘管他寧死不屈,但這件事最終還是落到了剛滿十二歲的五弟朱橚頭上。
然而,那種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屈辱感,卻像一道深深的傷痕,永遠地刻在了朱標的內心深處。
這種事情,即使在大戶人家中也絕對不會發生——嫡出的長子竟然要去給小妾守孝!
這簡直就是荒唐至極、違背常理的事情。
更不用說,朱標可是大明朝的儲君,是未來的皇帝,是東宮太子啊!他的身份何等尊貴,怎麼能遭受如此奇恥大辱呢?
劉三吾、汪睿和朱善三人對朱標的恨意完全能夠感同身受。
馬皇後是正妻,是一國之母,而孫貴妃最多隻能算是小妾。
就算她再怎麼受寵,也絕無可能讓嫡長子去為她守靈。
更何況,太子可是君啊!
按照儒家的傳統禮教,太子妃作為大兒媳,其地位都要遠遠高於孫貴妃這個小妾。
想到這裡,劉三吾、汪睿和朱善三人對視一眼,彼此心領神會。
劉三吾當機立斷,率先開口說道:“啟奏殿下,老臣願率領百官前往正陽門前伏闕,向陛下陳情,為殿下討回公道!”
所謂伏闕,就是指官員們拜伏在宮闕之下,向皇帝上書奏事,訴說冤屈。
這是一種非常嚴肅且莊重的行為,通常隻有在遇到重大冤情時才會采取。
這種群體性政治抗爭行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漢文帝時期。
當時,名滿天下的大才子賈誼遭受貶謫,這一事件引發了軒然大波。
朝廷官員和普通民眾紛紛彙聚到宮門前,他們跪地伏拜,懇切請願,希望漢文帝能為賈宜伸張正義、洗刷冤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