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再次開口提醒道:“大王啊,您現在手握重兵,這是不爭的事實。
然而,您若不顧後果地貿然乾預地方政事,恐怕會引起朝廷的猜忌和擔憂。
朝廷會認為您有不軌之心,企圖擁兵自重,有謀朝篡位之心啊!”
劉璟稍稍停頓了一下,觀察著秦王的反應,然後繼續說道:“而且,大王您想想,如果聖上突然下一道旨意,剝奪您手中的印信,那您豈不是瞬間失去了兵權的庇護?
到那時,您又該如何自保呢?”
然而,與劉璟的擔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朱樉的想法卻完全不同。
對於彆人來說,藩王的身份或許意味著無儘的榮華富貴,但對於朱樉這樣的“有誌青年”而言,藩王不過是他父親朱元璋強加在他頭上的一道沉重枷鎖罷了。
朱樉心裡暗暗期盼著有一天,他的父親會因為某種原因而昏聵糊塗,下達一道旨意將他貶為庶人。
這樣一來,他就可以擺脫這道束縛他自由的枷鎖,從此自由自在,像鳥兒一樣在廣闊的天空中翱翔。
聽到劉璟的問題,朱樉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他的笑聲中透露出一種自信和從容,仿佛對劉璟的擔憂毫不在意。
朱樉緩緩地說道:“這一點,你完全不必憂慮。對於此事,孤早已有所防備。
若是那老頭子不念及舊情,那孤也就無需再如此辛苦,去扮演這所謂的忠臣孝子了。”
劉璟聽到這裡,心中頓時明白了朱樉的意思。他意識到,秦王從始至終都未曾真正在意過這個藩王的身份。
劉璟不禁想起父親曾經對秦王的評價,父親說秦王已經超脫於棋盤之外,行事全憑個人喜怒,毫無章法可循,更不會在乎任何規則。
劉璟暗自思忖:“原來如此,怪不得當初父親會有如此評價。秦王的所作所為確實讓人難以捉摸,他完全不按常理出牌,這樣的行事風格實在是荒誕無稽。”
然而,由於君臣之間的信任有限,朱樉並未向劉璟詳細透露自己的具體計劃。
這使得劉璟對秦王的行事風格產生了更多的疑惑和不解,同時也讓他覺得秦王的行為愈發難以預測。
這讓劉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作為謀士的責任和使命,經過長時間的深思熟慮後,他終於下定決心,向秦王進言:“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假傳聖旨一事,朝廷那邊竟然毫無反應,這無疑表明聖上對大王的防範之心由來已久。”
劉璟話中的深意不言而喻,沒有反應其實就是最糟糕的反應。
緊接著,劉璟進一步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並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建議:“啟奏大王,關於糧草軍需的問題,絕對不能拖延,必須儘快解決。依微臣之見,大王不妨以征南將軍的名義,向四川布政司借調糧食。
如此一來,便可緩解我軍目前的燃眉之急。”
要知道,四川成都自古以來就是天府之國,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同時也是西南地區首屈一指的大糧倉。
然而,朱樉聽後卻輕輕地搖了搖頭,毫不猶豫地拒絕道:“然而,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做法並非孤的行事風格。
況且,常言道‘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可如今,孤又該去哪裡尋覓如此多的糧食來償還四川布政司呢?”
劉璟嘴角含笑,輕聲說道:“大王,您莫不是忘記了,朝廷那邊可還欠著您幾十萬石的俸祿呢!”
這句話猶如醍醐灌頂,朱樉如夢初醒,他猛地一拍大腿,興奮地叫道:“哎呀!可不是嘛!若不是今日有你提醒,孤險些將此事忘卻!自洪武元年至今,孤竟然未曾從朝廷領到過哪怕一兩銀子的俸祿!”
言罷,朱樉喜不自禁,臉上的笑容愈發燦爛,嘴角幾乎要咧到耳根處了。
他滿心歡喜地說道:“孤的頭上頂著這麼多的頭銜,這將近二十年過去,孤的親王爵位以及各種官職的俸祿加起來,無論如何,少說也得有上百萬兩了吧?”
然而,劉璟卻在此時潑了一盆冷水,他提醒道:“大王,即便朝廷給您補發俸祿,按照慣例,也應當是一石糧,兩貫鈔,折合成寶鈔支付的。”
聽到“寶鈔”二字,朱樉臉上露出了極度的輕蔑和不屑。
他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嘲笑的笑容,然後毫不掩飾地撇了撇嘴,用一種極其鄙夷的語氣說道:“洪武寶鈔這玩意兒,簡直就是連狗都不想用的東西!”
劉璟看著秦王那滿臉嫌棄的表情,心中不禁湧起一股異樣的感覺。
他覺得有些不對勁,但一時之間卻又無法確切地指出問題所在。
於是,他決定暫時保持沉默,靜觀其變。
朱樉似乎並沒有察覺到劉璟的異樣,他嗬嗬一笑,笑容中透露出一絲讓人難以捉摸的意味。
接著,他對劉璟說道:“小劉啊,你看這時間過得可真快,轉眼間就到飯點了。你可是我最信任的心腹大臣啊,就代表我去陪陪老孟吧,順便你也和他培養一下感情。”
劉璟連忙躬身應道:“微臣,謹遵大王之命。”
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無奈,但還是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個任務。
待劉璟離開後,朱樉的目光轉向了門口,他提高了嗓音,喊道:“老賽,去把沈萬三給我叫過來!”
聲音在房間裡回蕩,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威嚴。
沒過多久,門口的簾子被輕輕掀開,一個身材乾瘦、身著囚衣的小老頭緩緩走了進來。
這個小老頭年紀已經很大了,看上去至少有七十多歲,他的背有些駝,走起路來顫顫巍巍的,仿佛一陣風就能把他吹倒似的。
隻聽得“撲通”一聲響,小老頭雙膝跪地,如搗蒜般叩首道:“草民沈秀,家中行三,拜見秦王殿下!”
這沈秀,正是那富甲一方的沈萬三的本名,其字仲榮。
沈家乃萬戶之家,沈秀在家族中排行第三,故又被稱為“三秀”,久而久之,當地百姓便尊稱他為“沈萬三”。
沈萬三聲如洪鐘,高聲喊道:“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