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酣耳熱之際,一個苗人壯漢突然站了起來,滿臉愁容地向李文忠抱怨道:“唉,想當年,楊老令公還在世的時候,咱們苗人每年隻需要向土司衙門交一道秋糧就可以了。”
他一邊說著,一邊無奈地搖著頭,“可如今呢,不僅要交秋糧,還要交夏糧,這負擔實在是太重了!”
旁邊的人紛紛附和,表示讚同。
有人接著說道:“是啊,照這樣下去,再過幾年,恐怕連我們留著春耕的種子都要全部交給土司大人了!”
眾人議論紛紛,都對當前的狀況表示不滿和憂慮。
那位苗家壯漢姓解,身材魁梧,肌肉結實,是青山寨一支熟苗部落的頭領。他的聲音洪亮,帶著苗家特有的口音,讓人一聽就知道他是個豪爽的人。
他口中的楊老令公,可不是一般人,正是上一任播州宣慰使、亞中大夫楊鏗。
按照大明官製,亞中大夫是從三品的文官散階,這可是相當高的官職了。
在唐宋時期,三品官已經可以進入宰相的序列,可見前任土司楊鏗,在當地人心中的地位之高。
然而,這位姓解的頭人一開始抱怨,就像開了一個口子,那些對現任土司楊明不滿的部落首領和頭人們,也紛紛開始發起了牢騷。
“對啊,咱們山寨連儲備的冬糧都交上去了,還得拉下臉去跟人借糧過冬!”一個頭人憤憤不平地說道。
“上哪裡去借糧嘛?”另一個頭人無奈地歎了口氣,“現在,大家的寨子裡都沒一粒糧食了。”
“這個冬天,咱們要怎麼熬得過去?”又一個頭人憂心忡忡地問。
“等到開春,咱們寨子裡的年輕人還可以進山打獵,可是寨子裡的老人和小孩怎麼辦?”有人提出了這個現實的問題。
“難道讓我們眼睜睜地看著他們活活餓死嗎?”最後一個頭人的話,讓在場的人都沉默了。
看到眾人情緒激動,群情激奮,李文忠心中暗自思忖:“這些播州的土著,我原本以為能有一半的人對楊明心懷不滿就已經相當不錯了。”
然而,事實卻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料。
楊明這個土司,竟然如此不得人心。
在座的眾人,除了被楊明用金錢和權勢籠絡的那幾個地主豪強之外,幾乎所有的部落頭人都毫不掩飾地對楊明流露出了深深的不滿,甚至是咬牙切齒一般的憎恨。
李文忠不禁感到十分驚訝,他萬萬沒有想到楊明這個土司當得如此失敗。
他不禁開始反思自己之前對楊明的看法是否過於片麵和膚淺。
而更讓李文忠意想不到的是,正是由於他上一次率領大軍兵臨播州的舉動,給在座的所有人造成了一種錯覺。
他們普遍認為,大明朝廷此次派遣官軍前來,並非是為了征討楊明,而是為了給楊明這個播州宣慰使撐腰打氣,壯大聲勢。
否則,朝廷為何要收編楊明的私兵呢?
正是因為這二十四萬官軍駐紮在離播州不遠的貴陽城,如同一座壓在眾人頭頂的大山,讓這些部落頭人們心生畏懼,隻能忍氣吞聲,不敢有絲毫的反抗情緒流露出來,生怕會牽連到自己部落裡的族人。
然而,令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是,李文忠這位國公爺竟然如此豪爽大方,毫不計較他們的出身低微,反而放下身段,主動與他們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