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婁山脈山勢北陡南緩,切割較強。
既是烏江水係與赤水河水係的分水嶺,又是貴州高原與四川盆地的界山。
婁山關處於大婁山主脈脊梁上,不狼山山中,是一個沿裂隙溶蝕而成的隘口。
關口周圍氣勢磅礴,懸崖險要,東西兩側大尖山、小尖山鎖峙。
古人稱此關為“萬峰插天,中通一線”,為川黔交通鎖鑰,為兵家必爭之地。
鄨縣王氏父子戰敗之後,婁山關燃起烽火,叟夷蒙格之會召開。
夷通彝,叟夷便是後世華夏五十六族之一彝族中的一支。
在彝族文化之中,蒙格之會是一種重要的社會習俗,討論涉及重大事件的大會。
通常一年召開一次,若無重大事件則數年召開一次。
叟夷各部紛紛趕來,參加蒙格之會,六位德高望重的畢摩祭司帶著十二位蘇尼巫師匆匆趕到。
畢摩一詞中,畢是誦讀,誦經的意思,摩是尊者,長老的意思。
叟夷各部是家長奴隸製部族,等級森嚴,神權和統治權高度重合。
畢摩祭司既是驅邪破災,祭祀送靈的祭師,也是教導族人打獵種植,傳授彝文典籍的師長。
更是處置存亡大事,決定村寨各項事務的族長。
隻有那些極其強大的部族,如南中同勞同樂)爨氏,憑借著強大的實力,強行控製神權,以家族傳家。
叟夷的地方政權和原始宗教畢摩教緊密結合,形成大部落有大鬼王,小部落百家置一小鬼王的格局。
此時大鬼王由同勞爨氏擔任,集政權和神權於一身,小鬼王則是小丹葉。
火是叟夷追求光明的象征,曆次蒙格之會都離不開火焰,六位畢摩祭司和十二位蘇尼巫師圍坐在火塘旁。
一縷縷帶著鬆脂清香的煙,纏繞著老屋的梁木,將老屋繚繞出一層暖霧。
一杯杯熱氣騰騰,香氣撲鼻的火塘烤茶擺放在畢摩和蘇尼麵前。
每一位都捧著竹筒煙,吞雲吐霧,發出“咕嚕咕嚕”的響聲。
等待了一陣,小丹葉走了進來,坐到了主位。
左手邊一位身著青藍色大襟右衽長衫,頭纏白色手帕,吞雲吐霧的畢摩祭司率先開口。
他的語氣老氣橫秋,並不像提問,聲音像長輩訓斥晚輩。
“小鬼王,此刻未到農閒,為何要燃起烽火,召集我們,開啟蒙格之會。”
此間老屋之中,幾位畢摩祭司都抬起頭,眼眸中精光閃爍,麵色各異地看向小丹葉。
上一代小鬼王妥阿哲死後,諸部的畢摩祭司心思流動,都有爭奪小鬼王之位。
小丹葉勇猛,但他是一個晚輩,無法服眾。
他感到一股深重壓力撲麵而至,轉頭看向那位畢摩祭司一眼,吸了口氣,緩緩開口道:
“吉祿叔父,您恐怕還不知曉,南中四郡的百族首領在白帝的示意下,開啟了百蠻暴動。”
“北海大軍兵分三路,征討南中,其中的東路軍已經到達鄨縣城外。”
“王氏父子和北海鬥了一陣,王鴻被生擒活捉,王九變敗走。”
“他連夜發來一封書信,邀請我們去鄨縣,請求咱們幫他守城。”
說完將王九變的信件取出,遞給眾人傳閱。
吉祿看也不看,冷哼一聲,連連搖頭,諷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