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他返回南昌的路上,卻接到聯席會議和鮑羅廷的電報,告知聯席會議決定暫不遷都。顯然鄧演達的廣州之行未能達到目地。
鮑羅廷對蔣介石的意圖洞若觀火,武漢比廣州更適宜作為革命中心,這點毋庸置疑,但鮑羅廷認為這個時候遷都會助長蔣介石的氣焰,對抑蔣不利。
中山艦事件和隨後的整理黨務案給了**以沉重的打擊,二中全會通過的幾乎所有決議都對**不利,對這種情況,無論是鮑羅廷還是**都無法滿意;二中全會之後國民黨內逐步形成的蔣介石一家獨大也讓國民黨內的部分人感到不滿,這些人中有孫科、顧孟餘、徐謙。鮑羅廷對這些情況很清楚,因此他在其中巧妙調度,兩派人士逐漸靠攏,這才促成聯席會議的召開,而鮑羅廷的最終目地是要恢複中山艦之前的政治局麵,由汪精衛主政,蔣介石主軍,**與國民黨左派聯手控製中央。
鄧演達在聯席會議上宣讀蔣介石的信之後,儘管張靜江竭力勸說,蔣介石精心挑選的譚延愷也保持沉默,譚延愷雖然圓滑,但在這種高漲的形勢下他也頗受感染,在這個問題他打算按照自己的主意辦。
他認為認為軍事行動沒有結束就不應該談遷都的問題,廣東作為革命的策源地,目前並非十分鞏固,可複的各省可暫時由各省黨部管起來,這樣不會出什麼大亂子。
譚延愷一保持沉默,張靜江孤掌難鳴,大會未經辯論就否決了蔣介石的遷都提議。隨後徐謙作地《國民會議召集決議案》和譚延愷作的《國民政府發展決議案》則獲得一致通過,在後一個決議案中明確指出:“國民政府地點應視其主要工作所在地而決定之,現在國民政府之主要工作在鞏固各省革命勢力之基礎,而以此種主要工作以首先由廣東省實施最為適宜,故國民政府仍暫設於廣州。”
蔣介石接到電報時正在返回江西的路上,他有些迷惑也有些生氣,搖頭歎息的對蔣先雲說:“北伐已經到有進無退的地步,吳佩孚苟延殘喘,孫傳芳連場大敗,這個時候不與時俱進,還待何時!”
“或許代表們另有主張吧。”蔣先雲委婉地說,在這個問題上蔣先雲是讚成蔣介石地觀點的,北伐發展到如今這個程度,不是什麼鞏固策源地地問題了,而是如何乘勝一舉囊括全國,廣州代表們的眼光短淺了點。隻是蔣先雲顧忌身份,他不能把話說得這樣透徹。
“另有主張?哼,我看他們是另有主張。”蔣介石輕蔑的哼了聲,不過他還是不打算就這樣放棄。
“巫山,記錄。”對蔣先雲,蔣介石始終很客氣,這要換個人在身前,就隻剩下後麵兩個字了。
“北伐至今已數月,克複兩湖,吳逆北竄;南昌大捷,孫氏膽寒;大軍過處民眾無不簞食壺漿,望革命之心愈切,中央北遷符合國民之望,其二,北遷對於鞏固新複地區尤為重要,其三中正不駐武漢,而武漢之情勢要求中央派員直接領導。以此三點,中正認為中央應儘快遷往武漢,否則武漢恐非中央所有。”
“這封電報發給鮑羅廷、譚延愷、張靜江。”蔣介石說完之後又補充道。
鮑羅廷收到蔣介石的電報後,反複思考,感到蔣介石的話有些道理,至少蔣介石有一點沒有隱瞞,他不在武漢,他在江西,中央遷到武漢後,依然不在他的控製下。
隨後他又想起鐵尼達的信,鐵尼達在信裡對武漢的局勢作了一番分析,認為國民革命軍來到武漢,卻沒有一個中央政治機構。國民黨省執行委員會缺乏權力和能力適當地處理政治事務。因此中央應儘快遷到武漢,否則唐生智將主宰武漢的一切,而唐生智這個人絕非革命者,比蔣介石更糟;蔣介石多少還有信念,可他卻完全沒有,誰給的價錢高就把自己賣給誰,隻有中央遷到武漢後能壓製唐生智,進而利用唐牽製蔣,促成汪蔣重新合作。
鮑羅廷決定改弦更張,讚同遷都武漢,不過聯席會議剛否決遷都,這就馬上改弦更張無疑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於是他決定耍個手腕暫時不理蔣介石的電報,待聯席會議結束之後,再召開一個政治會議,在這個會上再決定遷都。
大會在鮑羅廷設計好的軌道上運行,最後一天應該通過歡迎汪精衛複職的議案,這也是蔣介石所說的另有目的。“汪精衛同誌是我黨優秀黨員,是我黨領袖;前期因病請假,現在他病好了,我建議本次大會發出通電,同意汪先生銷假,歡迎他回來複職。”
顧孟餘的話音剛落,張靜江立刻表示反對:“汪先生的身體狀況我們都不清楚,不過汪先生走後,政府和黨中央都有所改變,複職是不妥當的。”
徐謙站起來說:“我認為沒什麼不妥,北伐是以戰爭為主,總司令要負責戰事,沒有這麼多精力領導政治,這方麵可以交給汪先生。”
辯論並不激烈,儘管張靜江竭力反對,但大會的人員組成和已經形成的氣氛就注定這個議案會被通過。(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