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摔得昏頭轉向的,好歹沒有受傷,頭上頂著幾棵小白菜就跳了起來,破口大罵道:“誰啊?誰他娘的比老子還橫?”
旁邊就有錦衣衛訕笑道:“彆叫啦,是八百裡加急軍驛快報!”
“啊!”
那錦衣衛吃了一驚,往那正馳往遠處的駿馬上一看,果不其然,馬上的騎士穿得是一身軍服,後心位置一個大大的“驛”字,肩後插了三麵小紅旗,迎風獵獵。這是八百裡加急軍驛快報,普天之下,除了皇宮大內,無人可擋,無城可擋!
這人學好不易,學壞卻不難,在八大金剛的帶領下,上行下效,錦衣衛的風氣急劇敗壞,不過天子腳下,錦衣衛還是清楚有些人隨便得罪,有些人是萬萬得罪不得到的,起碼這八百裡軍驛,必定是十萬火急的軍機要事,踹了也就踹了,他們可不敢追上去理論。
三匹駿馬進了皇城範圍便分了道,一匹去了兵部,一匹去了五軍都督府,一匹去了皇宮方向。
謹身殿裡,朱棣正對解縉吩咐著事情:“成了,這事兒就這麼定了吧,明日頒詔天下,照旨意辦就是了!”
“遵旨!”解縉不情不願地躬身答應一聲。
朱棣把六部尚書的一品官,又改回了二品。
尚書本是二品官,朱允炆登基後重用文臣,把六部尚書提了一級,連帶著天下文官都晉升了一級,朱棣登基後曾詔令一切建文製度,悉改回洪武朝舊製,不過這官員品級不光是名望地位,還有相應的薪俸跟著,朱允炆這麼乾,邀買的是天下文人之心,朱棣當時剛剛登基,要是在這方麵大動乾弋,這得罪人的事兒卻是由他來乾,因此這一條暫時沒動。如今他的江山已穩,這最後一條建文製度,終於也改回去了。
解縉也是文臣,這明顯對整個文臣集團有利益有好處的事兒,他當然也不願意往回改,你要天下官員一心想朝廷之所想、想皇帝之所想,完全沒有個人私心,可能麼?那樣的大聖人,你隻能在文官們書寫的史書中見到,現實裡,一個沒有!
解縉轉身正要出去,木恩一手拂塵,一手密柬,急匆匆地走了進來,向朱棣稟報道:“皇上,征夷大將軍行轅送來八百裡驛報!”
征夷大將軍是朱能率軍討伐安南時,永樂皇帝授予他的稱呼,是以朱棣一聽不知安南那邊出了何等大事,吃驚之下急忙接過奏報,匆匆啟開封口,隻掃視了兩行,身子一震,那函文便脫手飄落到地上。
解縉還沒走,見永樂皇帝神色黯然,癡癡不語,忍不住問道:“皇上,出了什麼大事?”
永樂皇帝目蘊淚光,強抑悲慟地道:“朱能……病故了……”
解縉聽了不覺也是大驚,失聲道:“成國公身子那般強健,怎麼就突然……”
朱棣黯然道:“士弘久居北地,不耐南方煙瘴天氣,一到藤州就患了病,他帶病南下,結果……”
朱棣說到這兒,兩行熱淚終於流了下來,就在這時,兵部、五軍都督府的主官接到急報,也匆匆趕進宮來。朱能善戰、張玉善謀,這兩個人是朱棣起兵時的左右手,與朱棣感情最深,張玉早在靖難二年就因殺入敵陣解救朱棣戰死,如今朱能也死了,兩個老戰友相繼去世,對朱棣的打擊不可謂不打。
眾人見皇上如此傷感,少不得一番解勸,等到皇帝稍稍收斂悲痛,這便開始商量操辦後事。經過群臣一番商議,朱棣決定,追封成國公朱能為東平王,諡號“武烈”,並贈上三代均為王爵。著即將朱能遺體運回京師,著欽天監擇風水佳地安葬,並停朝五日,以示哀悼。
那祭文還沒著落,解縉對自己才學十分自負,自忖這等事當仁不讓,不料探問了一句皇上心意,朱棣卻說要為朱能親筆撰寫祭文,解縉自然不能與皇帝爭,他縱然寫得花團錦簇,哪比得皇帝禦筆榮耀。這廂裡還有許多後續事情要操辦,朱棣心亂如麻,俱都交與解縉等人操辦了,自己鬱鬱不樂地轉回了後宮。
一路上,想起朱能的噩耗,朱棣好不傷悲。靖難功臣,六大國公,張玉死了、徐增壽死了、如今朱能也死了,道衍大師自他得了天下之下之後便潛心經義,很少再出現在眼前。丘福因為浙東水師案難辭其咎被他貶到了北京。
我永樂開朝六公,老的老,死得死,不問世事的不問世事,本來對楊旭寄望最深,誰知他又勾連白蓮教、殺官滅口,其行跡比丘福的作為還要惡劣,,朕……真的成了一個孤家寡人麼?
朱棣黯然神傷,他默默地轉回了坤寧宮,剛剛走到宮廊下,便有一個小太監從另一側宮廊下興高采烈地跑來,一路叫嚷道:“生啦!生啦!娘娘大喜,郡主生啦!母子平安,是個男孩兒!”
p:諸友諸友諸友,*********!諸友諸友諸友,*********!諸友諸友諸友,*********!諸友諸友諸友,*********!諸友諸友諸友,*********!(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