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隆!”
臘月、悶雷聲在西南大地響起,伴隨著火炮開打,一座位於山脈丘陵之間的城池正在被火炮猛烈攻擊。
放眼望去,城池四麵已經被紅潮一般的明軍包圍,而城中之人,赫然就是掀起奢安之亂的罪魁禍首,奢崇明。
此刻的他、狼狽倉皇,偌大的永寧宣撫司,隻剩下了這個永寧衛城。
臘月十三,五省總督朱燮元下令圍攻永寧,殲滅叛軍。
同一天,杜文煥與曹文詔在瀘州衛會和,兩千六百人的朵甘營衛藏騎兵在曹文詔的統帥下,以四夷館官員為為翻譯,作為大軍先鋒前進。
東北方向,吳阿衡領兵進攻永寧衛東北部山脈上的石寨。
西南方向,楊文嶽領兵三千,繼續圍攻一千四百叛軍的太平司。
正南方向、孫傳庭抵達摩尼所,留五百兵駐守摩尼所後,統帥三千步卒,兩百騎兵前往普市所駐守,成功擊退樊龍六千餘叛軍的圍攻。
東方洪承疇留八百人駐守二郎壩,統兵三千二渡河,向藺州城進軍。
此時明軍與叛軍的兵力對比是700比700。
這樣不大的兵力差距,如果是努爾哈赤,他絕對會死守永寧衛四方石堡,隨後派人支援藺州城的樊虎,謀求擊垮距離其他三麵明軍較遠的洪承疇部,然後再繞路截斷明軍糧道。
但是奢崇明並沒有努爾哈赤的將才,他選擇了一種最蠢的方式,那就是固守、等待安邦彥和宋萬化支援。
這樣的愚蠢,也就給了朱燮元整合大軍,以及明軍攻陷永寧的時間。
臘月十三清晨,杜文煥擺出大小火炮四百餘門,炮擊上坎堡。
隻有五百人駐守的上坎堡在當天下午被破,曹文詔帶朵甘營先登,陣斬上坎堡叛軍守備。
西北被破,正輔兵近兩萬的明軍逼近永寧衛,奢崇明驚恐之下,命強攻普市所的樊龍回防。
孫傳庭抓住了樊龍回防的時間,出城追擊,斬獲甚豐,而樊龍留下一千人駐守土地坎後,急忙帶兵回防永寧。
臘月十五,杜文煥、曹文詔領兵兵臨永寧衛,合計兵力超過一萬四的奢崇明選擇固守城中,杜文煥傳令火炮攻城。
四百門大小不一的火炮不斷發威,連續炮轟三日,卻因為沒有威力足夠大的火炮而無法攻下。
眼見火藥即將枯竭,杜文煥寫信求援,當夜遠在石虎關的朱燮元立即領兵兩千,民夫一萬,運送糧草、石彈、火藥前往永寧衛。
臘月十七,被楊文嶽猛攻七日的太平司陷落,城中一千四百叛軍儘數被誅殺,繳獲糧草三千餘石,銀兩六千餘兩。
根據太平司的糧草數量,楊文嶽判斷叛軍糧秣不足,因此書信給朱燮元。
趕赴永寧衛的朱燮元得知消息,當即命令楊文嶽前往土地坎攻城,又命孫傳庭出關進攻土地坎。
同日午時,樊虎領兵五千出城,與洪承疇在古藺河南岸交鋒,洪承疇以軍中二十門弗朗機火炮為重點,連續炮轟樊虎大陣,隨後騎兵與步卒衝殺,大敗樊虎。
樊虎領殘兵退回藺州城,洪承疇所部繳獲輜重不算,一共斬首七百二十五人,俘虜一千三百二十四人。
戰後、洪承疇命令所部將俘虜全部斬首,由此一戰獲得兩千零四十九級斬首,是為永寧之戰第一功。
洪承疇派人圍城,以圍三缺一的方法,並沒有圍困可以逃脫的西門。
同時,他命人以火炮攻城,向朱燮元傳去捷報。
臘月十八,吳阿衡以軍中十二門火炮,成功攻下石寨,斬首八百級,由此永寧衛北部、西部大門徹底失陷。
午後、吳阿衡領戰後二千三百兵馬抵達永寧衛,永寧衛外圍明軍正兵數量達到一萬八千餘人,輔兵七千餘人,火炮總計五百七十五門。
同時、得知洪承疇取得大捷的朱燮元沒有著急攻城,而是繼續讓人用火炮炮擊永寧衛城。
時機的出現,是在臘月二十六的清晨,孫傳庭與楊文嶽攻陷永寧衛南部大門土地坎,二十七日與朱燮元會師永寧衛城。
此時、永寧衛城的明軍兵力達到了二萬三,輔兵一萬,大將軍、弗朗機等火炮達到六百一十二門。
是夜、朱燮元下達總攻,而明軍也開始使用呂公車、雲梯、撞車等各種攻城器械、火炮開始進攻四道城門外的營壘。
不到清晨、永寧衛城營壘被破,叛軍撤回永寧衛城內,朱燮元下令休整一個時辰後,在清晨再度發起進攻!
“轟隆隆!”
六百餘門火炮齊鳴,整個永寧衛城都籠罩在了戰爭的烏雲下。
護城河被填平、赤紅如潮的明軍推著各種攻城器械趕來,而城頭的防守器械已經被火炮打了個稀巴爛。
戰爭回到了原本的本質,成為了人與人的遊戲。
“殺!”
鐺……
永寧衛城頭,伴隨著一聲嘶吼,浴血而戰的曹文詔在城頭衝殺,身後的呂公車裡不斷湧出身著明軍嶄新布麵鐵甲,高目深鼻、皮膚坳黑的衛藏士卒。
此刻的城頭,伴隨著朵甘營衛藏兵的先登,原本堅固的城防瞬間被撕開了一道口子。
當口子出現,想要堵上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了。
帶領督戰隊的樊龍從城道上殺來,曹文詔見狀,當即就一馬當先的衝向了樊龍。
朵甘營的衛藏兵不懂漢話,但他們看得懂主將的行為。
見到曹文詔衝鋒,他們也紛紛跟著邊衝邊打,很快雙方就在兩丈寬的城頭道上廝殺了起來。
這一幕被城下指揮的朱燮元看到,立馬下令:“命前方各部兵馬加大攻勢,西端城牆已經被突破。”
“是!”旁邊長得並不高大的杜文煥聞言,立馬看向了傳令騎兵。
騎兵策馬離去,跑到了鼓車陣前,當即下令改換鼓聲。
“冬……冬……冬!冬!冬!”
一瞬間、悠揚漫長的鼓聲如平靜的晴天變成了急促的驟雨,瞬間讓各部兵馬都知道了戰事的進度。
西段城牆北部段的城下三百步外,穿著一身甲胃的孫傳庭緊握著腰間的長劍,聽聞鼓聲一變,當即拔劍道:
“叛軍已經力竭,隨本巡撫殺!”
說罷、作為一個文臣的孫傳庭,居然率領督戰隊也跟上了攻城的隊伍。
高大的他在人群中十分顯眼,但此時城牆的守軍都被曹文詔吸引了,孫傳庭領兵立馬登上了城頭。
他們撕開了薄弱的口子,而高大的孫傳庭也不是紙老虎,他將長劍歸鞘,接過了旁人遞來的長柄金瓜錘,當即就率領自己麾下的畢節兵開始打殺。
這時、四周的叛軍也湧了過來,畢節在他們眼裡看來,明軍士卒在火器方麵十分厲害,可是肉搏能力卻不見得很強,因此一向是存了小視的心理。
可是真的迎上去之後才發現,明軍士卒在肉搏方麵的強大,被奢崇明認為西南驍勇的彝兵,在畢節兵結陣的配合下,不斷的被擊退,每時每秒都有叛軍士卒發出慘叫聲倒在地上。
用金瓜錘接觸不到叛軍的孫傳庭急了,搶過旁邊士卒的長槍,就擠入了前排的刀牌手之後。
他身體十分高大,因此使用長槍拚刺時非常占優勢,在刀牌手的保護下,不過一盞茶時間,就已經接連捅死了五六個叛軍士卒。
那些士卒手裡拿著的長刀在孫傳庭看來就跟笑話一般無論是砍還是劈,都不如刺那般迅速剛猛。
簡單的動作,卻能帶來巨大的傷亡,即便有鐵甲護身,但身上沒有甲胃的地方太多了。
奢崇明的財力,根本沒辦法做到讓兩萬彝兵裝備明軍一樣的甲胃。
戰場上的死傷隻是一瞬間的事情,壞消息也一點點的在永寧衛城中蔓延。
從整體的戰場局勢上來看,明軍已經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他們的臉上和身上都帶著血,也分不清是自己人的還是叛軍士卒的。
整個牆頭如同一具巨大的碾盤,將叛軍士卒和明軍士卒攪在一起,直到再也分不清彼此,廝殺聲響徹了整個天地,彷佛讓整個天空都帶著血色。
當城牆長道上站滿了身著明軍甲胃的士卒時,彝兵從城頭敗下城去,開始依托早前建立的街巷工事,準備和明軍打巷戰。
朱燮元帶人進入永寧衛城,在東城城樓暫居,隨後叫來了各軍兵馬將領。
將領走入城樓,很明顯的區彆了其他人,從站位就能看出派係。
杜文煥坐在左首第一位,往下數則是張彥芳、許成名、黃運清等地方將領,而孫傳庭坐在了右手第一位,其次是曹文詔,再往下是楊文嶽、吳阿衡。
由座位就不難看出,就哪怕是軍中,也是有派係之分的。
儘管徐可求、以及四川士紳幫了不少忙,但在朱由檢沒有和地方起衝突的時候,吳阿衡和楊文嶽還是選擇親近,做齊王黨的一員。
這樣的局麵,在浙黨的朱燮元眼中,代表了日益壯大的齊王黨。
不過對於他來說,目前齊王黨是對朝廷有益的一黨,他對齊王黨的好感還是不錯的。
因此、他並不沒有在意這種陣營站隊,而是對眾人開口道:
“眼下、叛軍已經退入城中,而城中有百姓數萬,若是強攻巷戰,必然死傷不少。”
“平定永寧衛後,我等還需要前往藺州城,隨後南下貴陽。”
“因此、老夫想問問諸位將軍,是否可以勸降?”
“斷然不可!”朱燮元的話剛說完,杜文煥就猛地回應道:
“賊就是賊,哪有勸降的說法,永寧城中,若是有良善之輩,豈會從賊?”
杜文煥是都督僉事,正二品官員,因此在虛銜上比朱燮元都高一級。
不過、大明一直是文臣比武官重,所以哪怕高一級,朱燮元也能壓製杜文煥。
隻是對於杜文煥的意見,朱燮元還是有必要聽取的。
在見到杜文煥這麼說後,雖然朱燮元心中並不認同,但為了給杜文煥麵子,還是微微頜首了起來。
不過、有人慣著杜文煥,但有人可不慣。
“杜總兵言重了。”
忽然、孫傳庭開口了,吸引了眾人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