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
“砰砰砰——”
四月二十、西寧城西陲鎮海堡西門外,此刻此地正聚集兩萬左右的上直鐵騎訓練。
他們來回奔走,反複練習麵突和強勢衝鋒等各種戰術。
儘管大雪已經停下,並且時間已經步入夏季,但地表的積雪和遠處山脈的皚皚白雪並沒有融化的跡象。
隻是相比皚皚白雪,西寧將士振奮的,是正在鎮海堡內發生的事情……
“藏族刺卜爾,前來朝拜齊王殿下……”
“藏族西納,前來朝拜齊王殿下……”
“藏族大咎順,前來朝拜齊王殿下……”
“藏族申中,前來朝拜齊王殿下……”
鎮海堡守備府內,當一名名說著並不流利漢話的藏族頭領作揖行禮,身處主位上的朱由檢則是微微頷首表示知道,並沒有表現出特彆在意的模樣。
他掃視了一眼諸多頭領,細細算了算,大概有二十六部之多,而其中還有四部是青海的蒙古部落。
這群人,差不多就是川西、以及整個青海地區的所有藏族頭領和蒙族頭領了。
換句話說,這裡就是大半個朵甘都司的頭領。
而之所以說是大半,而不是全部,原因很簡單、剩下的一小半和烏斯藏的諸多勢力,已經脫離大明的管轄了。
對此、朱由檢也沒有什麼氣憤的,畢竟大明對青藏的要求很低,隻要不動亂就好了。
不過、大明對於延邊的藏族可以說管控十分嚴格,而作為接觸藏族最多的一個地方,西寧可以說對大部分朵甘地區的藏族部落,有著很大的號召力。
這種號召力並不是從明初開始的,因為明初的西寧衛還沒有被青海一地的青虜騷擾,其主要職能還不是防虜而隻是招撫朵甘、烏斯藏的藏族部落。
因此彼時的西寧衛防衛等級並不算高,大明也隻並不側重在此地。
但隨著萬曆中期開始,漠北喀爾喀和河套三大部,以及瓦剌等部落的不斷入侵,導致了青海之地出現眾多蒙古部落。
青海當地的藏族部落由於實力不足,不斷受到入侵青海的蒙古部落欺壓,多次向大明上奏。
不過當時的大明正在進行萬曆三大征中的朝鮮之役,寧夏之役,也沒有時間來管他們。
不過隨著兩大戰役的結束,這個時候青海當地的蒙古部落依舊沒有收斂,甚至開始進攻大明。
得知消息的萬曆皇帝,便下旨命甘肅巡撫田樂征討青虜。
田樂也不傻,知道明軍在青海的力量不足以和數萬鐵騎的青虜作戰,因此在戰前派人四處聯絡,並征調朵甘上萬藏族兵馬開始圍剿青海蒙古。
如果沒有這近萬名藏兵助戰,明軍想要以劣勢兵力擊敗優勢蒙軍,恐怕比較困難。
所以後來報功時,兵部也承認“此一役也,官兵之截戰,誠為首功,番眾之夾擊,亦為殊績。”
而湟中三捷這一戰,基本是在萬曆二十三年這一年的時間裡,接連打擊了青海勢力強大的幾個蒙古部落。
土默特永邵卜和瓦刺他卜囊等部落不敢再留在原地,迅速遷徙到鹽池以西,火落赤也渡過黃河北遁河套。
幾個挑起邊患的主要部落遠遁,留在當地的小部落實力弱小,明朝趁機招撫,各部紛紛重新依附明朝。
田樂也趁機用這三次大捷樹立的威嚴,試圖在朵甘地區建設城池,直轄朵甘。
隻可惜戰事剛剛結束不久,播州楊應龍反叛,田樂麾下的兵馬也被抽調大半,事情也就無疾而終了。
不過、湟中三捷的政治意義和軍事意義依舊維持到了明末。
正如眼下、自從一個月前朱由檢抵達西寧衛,他所下發的第一個軍令就是召集烏斯藏都司、俄力軍民府、朵甘都司等各級官員和部落頭領前來。
結果他等了一個月,不出他所預料的,大部分勢力都是在推脫,隻有臨近西寧的二十六部藏族、蒙族部落頭領選擇了前來西寧城。
他們都不是傻子,自然知道這位齊王殿下正三個月前才平了河套三大部,斬首數萬之多。
沒有人想在這個時候觸及他的黴頭,所有二十六部頭領在見到朱由檢示意他們坐下後,他們也小心翼翼的入座。
隻是在他們入座後,朱由檢也開門見山道:
“此前奢安之亂,藏家二十二部都選擇響應我大明的號召,出部眾上萬為我大明平叛。”
“孤此次前來,有兩件事。”
“第一件事便是犒賞二十二部,第二件事便是招撫重設朵甘。”
說到這裡、朱由檢掃視了一眼殿上的眾人,隨後抬手從自己身邊孫傳庭的手中接過了二十六本薄薄的文冊。
“這些文冊,是孤要對朵甘都司革新的舉措,你們可以先看看再發表建議。”
“有什麼建議可以放心大膽的提,畢竟孤也不是什麼惡鬼。”
朱由檢說這話時帶著一絲笑意,陽光清爽的模樣很難讓人想象,就是他掃平了河套三大部。
不過、事關利益,二十六部的蒙藏頭領雖然畏懼朱由檢,但還是硬著頭皮接過了文冊,小心翼翼的看了起來。
文冊用漢藏蒙三種文字書寫,所有人都能看的很清楚。
上麵的條款也不多,但每一條都苛刻的讓人頭皮發麻。
首先、朱由檢要他們交出兵權和土地、牧場,其次解放所有奴隸。
但並不是說朱由檢一味的在索取,相反他也給了這些頭領難以拒絕的誘惑。
二十六部頭領都將成為大明參將,而他們將舉家搬遷到河西之地,在那裡朱由檢會給他們每人一千畝的耕地或者一萬畝的牧場。
其次他們可以統領拱衛營的兵馬,在北軍都督府內就職。
以五軍都督府革新的規矩來說,大都督是正一品,都督是從一品,左右參事是正二品,總兵是從二品,參將則是正三品。
五軍都督府正三品的俸祿,是年俸二千兩銀子,而這個數目也寫在了文冊上。
不少部落頭領看到二千兩銀子的年俸時,頓時倒吸了一口涼氣。
他們並沒有後世的牧場主那麼富裕,最大的頭領刺卜爾,麾下的部眾也不過六千多人,士兵兩千人,從事著耕種青稞,放牧等營生。
部落裡的犛牛數量也不過兩千多頭,羊的數量也不過三萬多,馬匹也隻有九千多匹。
這樣說上去好像很多,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小貴族們的,屬於他自己的隻有其中的十分之一罷了。
二千兩銀子的年俸雖然看上去不多,但遷入內地之後,這筆銀子能讓他享受的生活比現在的生活更好。
另外、那一萬畝牧場也足夠保持他一部分牛羊馬匹。
因此無論怎麼看,放棄隻有兩千遊勇散兵的兵權,去接受大明的調任,顯然是一個明智之舉。
刺卜爾都能得到這麼大的利益,其他的頭領自然得到的利益就更大了。
因此這種時候,他們大部分人都是心動的狀態。
他們唯一擔心的,就是下麵小貴族的去處。
不過當他們繼續看下去的時候,這才發現朱由檢連小貴族都給安排了去處。
他們會成為大明的遊擊將軍,正四品官職,每人八百兩的年俸,以及四百畝耕地,或者四千畝草場。
每個頭領下麵,都有五個名額,也就是說二十六部蒙藏頭領,可以帶回去一百三十個遊擊將軍的名額。
這麼一來、就代表朱由檢需要拿出近八萬畝耕地,或者近八十萬草場,以及每年近十六萬兩銀子來安撫他們。
這咋一看很不劃算,但用這麼點東西來交換青海的所有權,朱由檢並不覺得虧本。
說白了,這點東西也就是市舶司半年不到的歲入罷了。
用這點東西來換朵甘十幾萬牧民和幾十萬平方公裡的麵積,無疑十分劃算。
“如何?”
朱由檢看著會廳內眾多朵甘頭領,興致勃勃的詢問,而眾人見狀,雖然很想答應,但還是忍住了誘惑,作揖道:
“殿下、請容許我等回去與部眾商議。”
“這是自然。”聽到不僅僅是藏族二十二部同意,連被他視為敵人的四部蒙古部落也同意後,朱由檢有些高興。
“好了、孤公務繁忙,宴會就由曹總兵和孫總兵陪同吧,諸位請儘興之後好好考慮便是。”
“殿下勞心,我等慚愧……”
朱由檢起身示意要走,而二十六部的蒙藏頭領也紛紛作揖致歉。
“文詔、守法,好好替我招待諸位。”
“是!”
交代一句,朱由檢就離開了會廳,而孫傳庭也緊隨其後離開。
在他們離開後,曹文詔和孫守法帶著這二十六部頭領和他們帶來的數百護衛在會廳開始吃吃喝喝。
隻是相比較他們,朱由檢帶著孫傳庭返回後院後,則是詢問道:
“你認為他們之中,有多少人會同意?”
“大概九成……”孫傳庭給出了一個不確定的回答,並接著說道:
“參與過湟中三捷的大部分部落都是沒有問題的,畢竟我明軍兩萬屯兵於此地,他們不敢不從。”
“真正需要在意的,還是靠近烏斯藏的那三個部落。”
孫傳庭訴說著自己的猜想,而他的猜想和朱由檢所想的差不多。
實際上在朱由檢看來,青藏的問題十分簡單,甚至不用上直出手,隻需要擴充朵甘營,將朵甘營人數擴大到九個營的數量,就足夠收複青藏。
如果用朵甘營出兵,那麼完全可以用邊牧邊戰的方式打下整個青藏,因為眼下青藏之上的勢力著實太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