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在兩地聯號彙兌的會票,也成為錢莊發行有鈔票性質的信用流通工具。
此外,若乾小規模的兌錢鋪、錢米鋪等,在農村相當活躍。
也就是說,朱由檢要做的不是開辟一個新行業,而是要搶占一個已經半成熟的市場。
大明兩京十七省,錦衣衛的調查中,一共有二千九百餘家錢莊,這些錢莊占據多少金銀,這點朱由檢不了解,但絕不是一筆小數目。
指望朝廷承辦銀行,然後百姓絡繹不絕的來存款,這個並不太現實。
現實一點的手段是,從在一些經濟發達的省份來承辦銀行,然後給官吏、皇店員工、軍隊發放錢幣來更迭幣製。
金融手段朱由檢不是很行,但畢自嚴和李長庚、董應舉這三個理財大家必然懂得怎麼操作。
朱由檢隻需要告訴他們幣製的優點,以及銀行承包放貸借貸,還有各種國債的規則就行。
幣製的問題不難,古代也有金銀幣,之所以不流通的原因也比較複雜,總的來說可以總結為三點,而第一點就是損耗大。
首先古代中原王朝地域廣袤,人口眾多,所以錢幣采用批量的模具鑄造法,成型後再批量打磨。
例如古代銅錢中間那個方孔就是方便將錢串起來集體打磨圓邊的,因為圓邊上有毛刺。
打磨流通後,銅錢就能方便用繩子串起來,方便流通,而如果金銀幣也采取此法,則損耗太大。
第二點則是相比較人口規模和麵積,中原王朝的金銀儲備較少。
人多金少,狼多肉少,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大量采用金銀幣交換是不可能的,而西方小國總共才幾千來號人,相當於中原王朝的一個村,當然可以用金幣進行交換了。
唐代的長安是當時名副其實的國際大都會,人口大約八十多萬,鼎盛時更是一百多萬,而同時期的君士坦丁堡約有三十萬人,羅馬隻有五萬人,巴黎隻有兩萬多人。
彆的不說,光這一個城市,王朝就得發行數千萬枚錢幣。
至於第三點,便是百姓太貧窮,因為土地兼並導致了古代貧富差距過大,財富集中在貴族手中,因此普通民眾窮困,用不上大量的金銀幣,所以“流通”不起來。
這三點就是金銀幣不可能大規模流通的局麵,而朱由檢主要針對的也不是金銀幣,而是銀銅幣。
如何減少地方官府的火耗,首先就是統一幣製,將所有錢幣收集過後,以純銀幣,銅銀幣,純銅幣來構成簡單的幣製。
幣製不能大概,甚至連外形最好都不要改,這方便百姓接受。
因此天圓地方的新幣,將會成為大明的主流貨幣。
銀行的推行,必然和主流貨幣有關,而它的出現,則是避免了讓官府自己運輸賦稅而借口提出大量耗羨。
百官們貪,無非是利用規則漏洞,因為他們也知道直接貪等於犯罪,容易給人留下把柄。
既然百官眼下用耗羨來製造大量陋規收入,那朱由檢就慢慢把耗羨問題解決。
隻要把耗羨問題交給銀行,那麼這個問題就從政治問題,變成朝廷和銀行的博弈了。
“去傳陸文昭,讓他帶來禦馬監和國帑庫存金銀銅的數量文冊,還有天下各地的礦產數量,產量文冊。”
“是!”聽到朱由檢的話,曹變蛟立即去辦,而朱由檢也閉目養神等待。
他之所以讓陸文昭也帶來礦產的文冊和數量,是因為他即將進行下一規模的經濟治理。
礦產國有……
要鑄幣,要大興鐵路,必然需要龐大的各類礦產,鐵礦倒是可以官民共營,但金銀銅這三種礦類,隻能朝廷官營。
在朱由檢這麼想著的時候,陸文昭也帶著急促的腳步聲趕來,手中還拿著七八本早就準備好的文冊。
“殿下……”
進入會廳,他率先行禮,而朱由檢則是示意曹變蛟他們接過文冊。
文冊到手後,他開始翻看,而陸文昭則是解釋道:
“眼下大明礦山一共有四千九百二十七處,其中舊港便占據一千三百餘處,加上朝廷手中的礦山,一共有大約二千二百餘處。”
陸文昭大概的解釋,而朱由檢手上則是不斷地翻動,並且看到了大量掌握在民間商人手中的金銀銅鐵礦。
“這些礦商之中,有多少人有違法亂紀,勾結官員的事情……”
朱由檢心不在焉的詢問,但陸文昭卻知道,自家殿下想對這些人下手了。
要知道,在泰昌元年之前,掌握在朝廷手裡的礦山就六百多處,而眼下除去舊港,大明能多出近三百多處金銀銅鐵煤礦,都源於對地方士紳豪強的追查。
追查貪腐的時候,士紳豪強總是能精準的被卷入,這是避免不了的,因為大明就是一個人脈關係的社會。
不管你是百姓、商賈、士紳、豪強……總之伱要做生意,都需要和官府打交道。
這交道一打,官商勾結的事情就無可避免,甚至官員自己都慫恿家人經商。
這三百多處金銀銅鐵煤礦,就是在追查貪腐時抄到的。
朱由檢如果想要對貪官汙吏動手,那麼對貪官汙吏動手的同時,也可以趁機將大量礦產收歸國有。
“官府每歲歲入黃金一萬二千餘斤,白銀十七萬斤,銅一百七十二萬斤,鐵一萬萬六千餘斤,煤七十六萬萬斤……”
朱由檢說著,瞥了一眼掌握在士紳豪強手中的各項礦產數據,結果得出的數額,少的讓人想笑。
“民間歲入黃金五千餘斤,白銀三萬餘斤,銅七十九萬斤,鐵四千餘萬斤,煤三萬萬斤……嗬!”
朱由檢輕嗤一聲,對於這些掌握礦山數量比大明朝廷還多,但彙報上來卻不如大明五分之一價值的年產礦量,朱由檢真的被氣笑了。
除去煤鐵,禦馬監眼下每年在礦產上能賺取價值近五百多萬兩銀子礦產價值,而掌握礦山比禦馬監還多五百多處的士紳豪強,每年卻隻能賺取不到二百萬兩銀子。
這也難怪,大明每年金銀銅鐵課,隻能有北宋天禧年間三分之一收入,不足四十萬兩銀子了。
合著一群家夥都在瞞報真實出產,用地方官員的包庇來避免繳納大量稅收啊……
尤其是鐵課這一項,北宋官鐵根本不如大明,然而北宋民鐵礦稅能收十幾萬兩,而大明隻有可憐的三萬兩。
按照宋明的比例來說,僅僅鐵礦,按照商稅的五十稅一來算,大明也能收取五十幾萬兩銀子,更彆提其他的了。
朱由檢對這群士紳豪強從來沒有抱有過希望,不過眼下既然他們瞞報礦產的真實比例,那倒是有些方便朱由檢了。
“盯緊他們,查貪腐時,著重查和他們有關的官員,把他們牽扯進去後,抄家充公!”
朱由檢把文冊放在了桌上,腦中也大概得出了大明眼下所有金銀銅鐵煤礦充公後,朝廷能獲利多少的數額。
光說黃金,每年最少有兩三萬斤,三十幾萬兩的收入,而白銀則是能有四五百萬兩銀子的收入,銅也能有個三四百萬兩,而鐵礦的產量完全可以達到兩億乃至三億斤,煤炭更不用多說。
折合為噸的話有些寒酸,不過如果用上了雷酸汞所製作的雷管,加上水泥、蒸汽抽水機的話,應該能讓產量翻上幾成。
三億斤鐵,折合為十八萬噸鐵,如果全部用於鐵路建設,標準低一些,最少能保證三千裡的鐵路的建設……
隻是、如果都用於建設,那麼大明百姓當年是彆想添設新的鐵器了。
所以,保證三億斤,向上爭取四億斤,最好達到五億斤鐵,就能讓大明每年建設三千裡鐵路。
從京城到廣州,大約是四千裡路左右,從京城到朔方,再從朔方到寧夏,最後從寧夏到嘉峪關,這路線三千五百裡……
此外還有從京城到遼東、從京城到安南、從京城到浙江、到雲南、到朵甘的鐵路。
這些鐵路如果按照每年各修建五百裡,那麼七年時間能全部竣工,不考慮人力和環境的情況下。
如果考慮這些,那麼這些鐵路修建的時間,恐怕要花費數十年……
不過朱由檢並不在意,科技會隨著時間的不斷進步,基建的時間也會隨著科技進步而不斷的縮短。
如果礦產國營,那麼朝廷就隻需要出成本費和人工費了,而人工費和工人來源,對於大旱下的大明來說,並不是什麼問題。
治腐—礦產—銀行—大基建(以工代賑),這四點一線將成為朱由檢要做的事情,而這四點不僅需要看朱由檢,還需要看軍備院。
蒸汽機距離瓦特版本隻有幾步的距離,這幾步一旦跨過,大明就可以進入第一次工業革命,能釋放更多的人口去收複未曾收複的疆域。
大漢的西域,大唐的瀚北、安西、北庭、濛池,大明的三宣六慰……
甚至隻要朱由檢夠臉黑,他完全可以用收複元朝疆域的旗號,強行把大蒙古帝國變為元朝,把四大汗國的地盤都先名義占領,然後在實際收複。
恰好在臉黑這一點上,朱由檢確實夠黑……
“從今日起,舊港的金銀銅鐵全部存入通州,其餘地方的鐵料繼續供應軍械局。”
朱由檢要攢鐵,以此來解決大明的後勤壓力問題,隻要後勤壓力解決,他就不用再使用大量民夫去戰場冒險了。
“是!”陸文昭作揖應下,隨後才起身道:
“殿下、京城裡麵的情況不是很好,《官吏定祿》的事情鬨的沸沸揚揚,您回京或許能穩定局麵。”
“回?”朱由檢眯了眯眼睛道:“不回……”
聞言陸文昭麵露難色:“可您不回去,萬歲恐怕維持不住局麵,百官們始終會鬨起來的……”
“讓他們鬨……”
朱由檢輕蔑的看了一眼桌上的《官吏定祿》文冊,不屑道:
“他們鬨的越大,孤收拾起來就越輕鬆,能收拾的人也就越多……”
下午開會,更新估計還是在六點左右。
本章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