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隆——”
“砰砰砰——”
天啟十年七月初八,伴隨著火炮作響,南次亞大陸沉寂三個多月的戰火再度被點燃。
三個月的時間裡發生了許多變化,首先便是盧象升陸續收複班加羅爾等大小城邦,進一步重創叛軍,使得叛軍數量驟減至四萬,遁入德乾高原企圖遊擊。
在進一步壓縮叛軍生存範圍後,盧象升從自己尚存的四萬八千多南方平叛軍中抽取六營一萬八千人北上支援戈達瓦裡河防線。
其次,朱由檢答應的第二批兵馬也在六月中旬,由戚元弼帶著十二萬移民登陸一片廢墟的內洛爾。
在留守了三營兵馬的情況下,戚元弼親自率領七營兵馬,合計兩萬一千人北上支援戈達瓦裡河防線。
至七月初一,明軍在戈達瓦裡河防線數量已經達到九萬三千餘人,合計三十一營兵力。
刨除他們之外,明軍的非戰鬥減員人數達到了四千多人,他們在亞南養病的同時,與抵達亞南的戚元弼換防。
或許因為是北方人的緣故,李自成、李自敬、劉宗敏等一係列將領水土不服,根本無法返回尼德羅防線,隻能帶著已經病愈的三千兵馬在戚元弼麾下做事。
明軍兵力增加,算上海軍接近十四萬兵力,而這樣的兵力增加,自然讓莫臥兒的德乾總督米爾紮感覺壓力倍增。
好在五月初奧斯曼帝國的穆拉德四世接受了沙賈汗的邀請,雙方成為了短期盟友。
經過一個月的整軍,穆拉德四世下令敘利亞、摩蘇爾兩地的軍團入侵薩法維波斯西部,進攻尹拉克地區,妄圖攻取巴格達。
得知消息的沙阿(國王)薩非,隻能將軍隊從坎大哈撤走四萬,僅留兩萬人牽製莫臥兒,而莫臥兒的沙賈汗見狀,當即也下令,調動六萬兵馬增援戈達瓦裡河防線。
至七月,一場由明莫兩個體量最大帝國挑起的戰爭,進一步蔓延到了中東地區。
如果站在上帝視角,可以發現,眼下各個地區都在進行規模不小的戰爭。
東北亞,明軍和金軍相互開始調動,雙方參戰兵力預計將達到三十萬以上。
東南亞,洪承疇一直屯兵滇西,規模達到了十萬之眾,直麵的是分散的二十萬緬兵,合計參戰兵力也在三十萬左右。
南亞,明軍和莫臥兒軍隊雙方對峙兵力同樣達到了三十三萬之眾。
中東,奧斯曼與薩法維近十二萬人在尹拉克地區博弈。
至於歐洲戰場更不用說,儘管在大明硝石的加持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取得了波西米亞的勝利,但法國並不能容忍這種結果。
與法國同樣想法的,還有荷蘭、英國、丹麥三國。
因此,本來隻是波希米亞人反對哈布斯堡王朝的戰爭,開始演變為廣泛的全歐戰爭。
法國、英國、荷蘭與丹麥結成反西班牙哈布斯堡聯盟,丹麥負責出兵,而英國和荷蘭則是負責伏擊西班牙的海上艦隊,以此來斷絕西班牙向大明購買的硝石輸入。
隻不過憑借大明的硝石,西班牙成為了歐洲火藥產量最多的國家,而火藥變多就不用節約打仗。
因此麵對四國的攻勢,西班牙不僅守住了已經拿下的疆域,甚至隱隱有反攻的態勢。
唯一讓西班牙感到不安的便是英、荷兩國的海上艦隊,因此他準備籌建數量更多的船隻,以此來保護西班牙和大明的硝石貿易航道。
不得不說,來自大明的“支援”,讓西班牙續了一口氣,繼而擾亂了全局。
西班牙戰場上保持勝利,因此也就沒有想要在波羅的海組織艦隊,而沒有組織艦隊,北方的瑞典王國就能繼續保持對波羅的海的掌控。
因此、瑞典王國沒有像曆史一樣參加反對西班牙的聯盟,而精銳的瑞典軍隊沒有加入這次戰爭,則是讓勝利的天平再度倒向了哈布斯堡王朝。
歐洲戰場上,反哈布斯堡聯盟和西班牙哈布斯堡的兵力維持在了三十萬左右。
這五個戰場,幾乎都和大明有關,其中三個是大明直接出兵乾涉,一個是因為大明和莫臥兒戰爭而打起來的,最後距離最遠的歐洲戰場,也有大明的身影。
可以說,亞歐非大陸的各處都燃起了戰火,在同一時間,近一百四十萬軍隊在這片廣袤的大陸作戰。
這種複雜的局勢,便是朱由檢聽了都十分迷湖。
他隻想出售硝石賺外彙,結果卻讓西班牙壓製了法國、英國、德意誌新教諸侯、丹麥等國。
當然,歐洲的事情過於遙遠了,比起它,眼下大明和莫臥兒這兩個世界第一、第二經濟體的碰撞,更值得讓人矚目。
不出意料,率先發起進攻的勢力,是早就憋了一肚子火的明軍。
九萬三千陸軍手中的一千六百門燕山五斤炮,三百門燕山十斤炮在清晨發動了炮擊。
炮聲隆隆,石彈飛射,大批的莫臥兒軍隊被這突如其來的炮擊驚嚇,猝不及防的承受了明軍的炮擊。
在莫臥兒軍隊效彷明軍的壕溝內,淺淺的壕溝倒伏著大批的屍體,一些被炮擊驚醒的莫臥兒士兵則是手忙腳亂的穿戴甲胃,同時隻顧著向後方防線奔走,到處都是一片混亂。
“不要騷亂!海答爾,讓歐洲的炮兵回到他們的陣地上去,反擊!給我反擊!”
米爾紮的身影出現在了騷亂的壕溝之中,他身上穿著具有蒙古和清真風格的甲胃,大聲高呼過後,他趴在了壕溝邊緣,雙手握著望遠鏡,眺望著望著明軍的陣地,臉上已經是一片鐵青。
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賴以重任的軍隊,遇到襲擊時竟然變得如此不堪一擊。
現如今整個莫臥兒軍隊中,除了蒙古人和波斯人組成的騎兵,以及歐洲人的炮兵還能讓米爾紮有幾分信心以外,由印度本土人種組成的輕步兵顯得不堪重用。
“誰敢退下去,全家都殺死!”
米爾紮的親信海答爾帶著蒙古人和波斯人組成的騎兵,攔截了正欲潰逃的潰兵們。
幾個帶頭跑的軍官都已經被海答爾帶人砍下了腦袋,懸掛在旗杆之上。
那些人被砍下的首級臉上還帶著一絲恐懼與不甘,而潰兵們見到這一幕後,心神也不免稍微安定了下來。
恰好這個時候明軍的第一輪炮擊結束,因此陣地上的輕步兵紛紛返回到了壕溝之中。
歐洲的雇傭炮兵在返回的同時清理了一下陣地,隨後便按照米爾紮的軍令,操控一千二百門火炮,對著明軍的陣地開始炮擊。
“放!”
“砰砰砰——”
呼嘯的石彈滑過河穀,一枚枚砸入了明軍的第一道防線中,但比起驚弓之鳥的莫臥兒軍隊,明軍麵對炮擊的心理素質過於強大。
米爾紮拿著望遠鏡死死盯了半盞茶的時間,卻不見任何一個明軍士卒潰逃而走。
“不好對付,都是精銳……”米爾紮有些疲憊地擰了擰眉頭。
他固然是清楚明軍戰力的,如果明軍戰力不強,也不可能在麵對幾萬騎兵追擊時,從容的從溫蒂亞山脈撤退到戈達瓦裡河,並構築起了防線,擋住了數倍於自己的敵軍。
這樣的軍隊,莫臥兒也有,但數量並不多。
因此,米爾紮也一致認為,大明遠道而來,不太可能投送太多精銳兵力,在這支精銳兵力後,應該會是一支其他人種的仆從軍。
可事實給了米爾紮一個響亮的耳光,因為明軍不僅沒有仆從軍,派來的還都是和之前明軍一樣的精銳。
麵對這樣的敵人,米爾紮的心沉入了穀底。
一千二百門火炮的試射很快結束,當炮聲停止,不等米爾紮下令,明軍陣地便開始忙碌了起來。
“命令軍團躲避炮擊。”
米爾紮見到這一幕,當即對不遠處的海答爾下令,而海答爾連忙拿起木哨吹響了三長兩短的哨聲。
在他的吹哨中,許許多多蒙古、波斯軍官開始吹哨,全軍團都開始躲避了起來。
他們的木土作業,基本上是照虎畫貓,學了一個表麵,而沒有學到內裡。
壕溝作為陣地上的重要掩體,它關係到士兵的生命,作用不可小看。
明軍在燕山的大量軍官參軍後,土木作業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諸如李自成、朱聿鍵等人,他們都是學習過土木課程,了解過壕溝如何修建的人。
總的來說,修築壕溝也不是說簡單的挖條溝就行了,它還是有一些要求的。
在壕溝的組成中,它主要由散兵壕、交通壕等連結組成。
散兵壕實際上就是一種作戰的掩體,士兵們可以在散兵壕裡向敵人射擊。
散兵壕的深度,以人能在壕裡行走,而外麵看不到為合適。
明軍的散兵壕的尺寸是深六到七尺,寬五到六尺。
但這不是讓人真的挖六七尺深,而是在挖散兵壕的時候,正常情況下隻需要挖四尺深就可以了。
因為壕溝裡的泥土也可以建立防禦工事,從溝裡起出的土堆到壕溝前麵,就可以形成兩到三尺的斜坡,十分方便明軍士兵為方便射擊。
為了躲避敵人的炮火,明軍還會在散兵壕麵朝敵方的一側挖出一些崖孔。
這些崖孔形狀大小由士兵自行決定,但是挖的時候要注意,大小要根據土質的實際情況來,以防止把壕溝挖坍塌。
《燕山軍事》中,要求每一個燕山出身的軍官,都要把散兵壕挖得很長,並且壕溝的形狀也分為蛇行形、鋸齒形、橫牆形等等形狀,但唯獨不能挖成直線形。
這個是很容易理解的,要是敵人從陣地側麵進攻,順著壕溝射擊,如果壕溝是直的,那壕溝裡的士兵就沒有了掩體,完全暴露在敵人的火力下了。
當然,這還隻是諸多壕溝中的一種,除了壕溝怎麼挖外,燕山兵家學府還教授了許多壕溝戰的知識。
這些知識平時用不到,但等到上了戰場,就會成為燕山軍官帶著手下士兵保命的利器。
如眼下般,明軍的士兵在按照燕山將領要求建立土木工事後,莫臥兒軍隊的炮擊沒有擊殺一個人。
明軍全軍唯一傷到的人,還是因為石彈反彈衝進了崖洞裡,不小心砸到了一個倒黴蛋的尾椎骨。
好在經過兩次卸力,石彈已經沒有了什麼太大的力量,不然就這一下就能讓他下半輩子癱在床上。
眼下隻是休息幾天,算是不幸之中的萬幸了。
“都督,炮營傳來消息,火炮第二輪射擊已經準備就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