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你的話,兩家都有不妥的人……”
“從卑職手中的消息來看,應該是有,但不能確定是誰。”
長春宮內,在朱由校和顧秉謙幾人都後怕的時候,朱由檢卻站在窗前,背對著一人詢問,而這人也給出了回答。
“呼……”朱由檢呼出一口濁氣,感覺時局漸漸有些脫離他的掌控,因此想要拉一把。
“你說……孤要不要殺黃龍……”
朱由檢的話,讓躲在暗處的人汗流浹背,而天空之上的雲漸漸飄走後,陽光灑進了殿內,將這人給照的明明白白。
“殺……有殺的好處,不殺……有不殺的好處……”
盧劍星弓著身子,說了一句模棱兩可的話。
顯然,多年的官場生涯,已經讓他養成了不在大勢上表態的習慣。
隻是如果隻和稀泥,他也坐不上這個位置。
“殺了黃龍,海軍十二衛雖然不會明說,但心裡卻不服,而黃龍之侄黃蜚在海軍之中頗有威望。”
“若是卸了他的職,恐怕十二衛將士會群體暴動。”
“雖說小西洋四十餘營和海軍十二衛兵馬的家人都在大明,但其中有不少人並未在大明婚娶,並且在錫蘭府生根落葉。”
“這一部分鬨起來,那也……”
話說三分滿,盧劍星沒有繼續說下去,而他瞧著朱由檢沒開口,便又說道:
“況且這次的事情不一定和黃龍有關,黃龍這人心高氣傲,除了殿下您以外,便隻有滿桂和孫應元幾人能讓他稍微收斂收斂性子。”
“以他的性子,不太可能會找一些子侄輩的人議事。”
“雖說他有前科,殺了確實不過分,並且也能讓一些人安生些,但總的來說還是弊大於利……”
他話音說完,朱由檢轉身走向自己的位置,坐下後他才道:
“你話裡看似中允,但實際上也在幫忙拉偏架。”
“殿下明鑒……”盧劍星轉過身來,點了點頭的同時也說道:
“卑職確實有私心,不想讓黃龍死。”
“孤不會殺黃龍,也不會殺任何一個有功於大明的功臣。”朱由檢靠在椅子上,話語大氣:
“那些個文臣都以為孤是太祖高皇帝,但孤偏要做唐宗宋祖。”
“剝皮充草,是因為他們乾了該剝皮充草的事情。”
朱由檢的話裡似乎把自己說的很完美,但盧劍星卻聽出了一絲不對。
唐宗宋祖有沒有殺過功臣?自然有,侯君集便是代表。
可即便殺侯君集,也是因為侯君集謀反才動的刀子。
也就是說,在自家殿下眼中,功臣隻要不謀反,做什麼都不會身首異處。
謀反是他的底線,隻是這謀反……
盧劍星心裡有些打鼓,畢竟在他們所有人看來,黃龍等人做的都算不上謀反。
他們不過想讓提拔自己的人做皇帝,選一個更好的人做皇帝,這對為人臣來說過分嗎?
唯一矛盾的,恐怕就是朱由檢不想做皇帝。
他但凡開口,那把椅子就會自動被人抬著放到他旁邊,就等著他屁股坐下去。
盧劍星不理解,為什麼有的人為了那把椅子甘願殺兄弑父,而自家殿下卻視其為雞肋?
“讓人起草令旨,讓黃龍穩固防線,等待諸藩就藩後再返回京城述職。”
朱由檢對著盧劍星下令,盧劍星也趁勢應下。
朱由檢岔開話題,這代表黃龍和秦戚兩家的話題過去了。
這或許是一種自信,軍事上和政治上的自信。
朱由檢認為隻要自己在,軍事和政治上就沒有人能翻天,自家皇兄的位置也就比誰的位置都穩。
比年齡他不過二十,而五軍都督府最小的孫應元都三十七了。
比能力就不用再說,大明軍政官職最高的也是他,驍騎上將軍,五軍大都督、上直都督,齊王府開府齊王。
半月滅徐鴻儒,十日滅土默特素囊,一月滅河套火落赤……
看上去都是以多打少,實際上是合圍式的以少打多,除了四騎衛外,其他軍隊都是幫忙包圍,給朱由檢創造殲滅戰機會的。
眼下陸地上獨領一軍奔襲最遠的,目前依舊是他,孤軍奔襲兩千裡,斬首火落赤的含金量,要比滿桂六天奔襲九百裡襲擊土蠻要強太多了。
不過,或許是太久沒有出征了,一些不安分的人似乎忘記他的身份先是驍騎上將軍,其次才是五軍大都督和齊王。
換源app】
要解決內部問題,尤其是戰爭狂人的這群武夫,首先要做的就是得打出一場讓他們閉嘴的仗,然後再安排大戰去消耗他們的精力,讓他們沒有心思理會國內的事情。
朱由檢一直都是這麼對黃龍的,隻是黃龍眼下已經到了封無可封的地步。
朱由檢壓了他很久,以他的功績,很早就可以封侯,甚至封公了。
現在看來,一味的壓已經沒用了,到了這種時候,尋常帝王之術教導的,都是舉起屠刀,將功臣屠戮。
隻是那是尋常帝王,而朱由檢不是,因此他不忍心殺他們。
黃龍回京述職後,朱由檢還是希望派他去北亞墨利加,建設齊國的同時,讓他對付一下那片大陸上的歐洲人。
黃龍的忠心不用多說,前期盧象升、戚元輔、戚元弼都沒去,他打下小西洋都沒有割據,更不會割據目前還十分貧苦的齊國。
派他去齊國,朱由檢放心……
隻是,朱由檢現在警惕的,是拉攏秦戚兩家的人。
“按你的說法,他們拉攏的是子侄輩。”
朱由檢眯了眯眼,盧劍星也作揖回禮:
“按照監察司的消息,是這樣的。”
“行了,你退下吧。”再次確定過後,朱由檢選擇讓盧劍星退下。
盧劍星也沒有多說什麼,或許是太久沒有見朱由檢,又或者是朱由檢進步的太快。
即便是看慣了戰場的他,麵對朱由檢時也覺得有一股無形的壓力施加在他身上,十分壓抑。
在他退出後,朱由檢心裡大概想到了是誰在拉攏秦戚兩家。
實際上他相信,盧劍星應該也知道是誰在拉攏,但他沒有說出來。
能讓盧劍星這個錦衣衛監察司指揮同知都覺得棘手的勢力或人,在大明隻有兩個。
一個是陸文昭等齊王府老臣班底,另一個就是……
“殿下,成德求見。”
盧劍星後退出不久,門口的驍騎衛指揮使便作揖稟報,而朱由檢也微微頷首,示意他傳召。
“成德……”
朱由檢靠在椅子上,對於拉攏秦戚兩家的人,已經有了推測。
成德的官職是不高,權力卻很大,而他背後的勢力更不用說。
燕山派,一個占據了五軍都督府三成軍官,朝野六成文官,由朱由檢親手扶持的勢力。
這樣的一個勢力,比齊王府的老班底還要恐怖,也是唯一能在朝廷上壓製諸黨的勢力。
眼下這個勢力開始不安分,而朱由檢要確定的一件事就是……到底是成德不安分,還是下麵的人不安分。
帶著他的想法,成德從殿外走了進來,並走進了長春宮的偏殿,見到了無時無刻都基本上一臉澹然的朱由檢。
“恭請殿下安……”
成德規規矩矩的躬身作揖,沒有表露出一點不同於常的舉動,而朱由檢也微微頷首:“孤尚安。”
一個“尚”字讓成德忽的抬起頭,他滿臉驚愕的看著朱由檢,仿佛在詢問是誰讓他生氣了。
他的表情不像騙人,倘若常人和普通官員,都會以為成德是真的不知道一些事情。
不過麵對他的驚愕,朱由檢卻向前探了探身子:
“汝以為,若是我大明日後出現昏君和暴君,那該如何?”
“按照學生從書本上學到的,可行“周召共和”之策,待選出明君,再還政於天子。”
成德小心翼翼的說著,一邊說還一邊時不時地看向朱由檢。
他將自己的自稱換成了學生,又托言為“書本所學”,而書本所學便是燕山教材上所講的一些事情。
朱由檢很早就給燕山教材寫過國出昏君和暴君,那百姓和百官應該如何應對。
很簡單、卻也很難的一個政策……周召共和。
這是東方曆史上最接近近現代“君主立憲製”的政治一個時期。
起因是西周時厲王失政,國內國人暴動攻入王宮,周厲王逃走。
國人平息怒氣離去後,宗周無主,之後諸侯推舉“共伯和”代行天子職務。
共伯和執政十四年,放逐周厲王,直到周厲王的兒子太子靜長大,才把權柄交還給了太子靜,而太子靜死後為周宣王。
當然,這是一個觀點,還有另外的其他幾個觀點,比如共和執政的是周公和召公,又或者是周公、召公、共伯和三人執政。
三人執政的同時,設置了一個由“諸侯、大夫、國人、奴隸主”等多方階級形成的議會,平穩的渡過了這段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