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唏律律……”
八月末,當北方各省已經開始收割糧食的時候,一車車糧食從北直隸出發,分彆運往了泰寧三府和山西。
與此同時,遼東也開始接應從瀛洲送來的一船船糧食。
戰爭的氣氛由五軍都督府推動,並向著整個北方擴散而去。
一時間遼東糧價開始波動,但很快就被當地禦馬監釋放的上百萬石米麥所穩定。
不過要穩定遼東糧價,還需要補充軍隊的軍糧,這對禦馬監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往往這種時候,禦馬監都會選擇異地購糧來南糧北調,可由於四川今年負責供應陝西的糧食,因此禦馬監並沒有在當地購糧,而是將北伐的糧食放到了湖廣這個同樣的糧產大省。
湖廣的糧食迎來秋收期,在新糧上市的同時,近九百萬石米麥被當地禦馬監以田賦收繳,商業購買等正常手段購買,並在之後裝船運往了遼東。
同樣的,遼東的米麥也運往了泰寧府。
這樣一省運一省,一省補一府的事情在不斷上演。
朝廷必須在冬季前為遼東和泰寧府存夠半年的軍糧。
等待開春過後,他們要在四個月的時間裡,向遼東,泰寧兩地軍隊運送足夠吃一年的糧食。
隻有這樣,第三次北伐戰爭的軍隊後勤才能得到保障……
“隻有建虜被平定,朝廷才能對奴兒乾設省立布政使司,朝廷才能開發東北!”
八月末的門頭溝響徹機器的轟鳴聲,而相比這聲音,朱由檢的聲音更容易振奮人心。
此刻的他走在蒸汽機工廠內,望著流水線的工人,百感交集。
蒸汽機的零件正在被組裝,這個速度並不快,卻足以讓朱由檢心裡生出自豪感。
“終於步入正軌了……”
朱由檢開口感歎了一句,跟在他身旁的廠主不敢開口回應,隻能連連點頭。
逛了逛工廠內部,朱由檢便轉身向著其它工廠趕去。
在他的觀摩下,整個門頭溝工業區被看了個清楚。
道路上的拖拉機吭哧作響,操作這個鋼鐵怪物的是三個普通的農民,他們旁邊站著負責講解的工廠工匠。
在工匠的指揮下,他們把鋼絲繩掛上拖拉機的絞盤。
在反複確定保險裝置已經關閉好後,其中一人用鋼絲繩遠遠地牽引犁鏵,一人扶著它。
負責拖拉機的農民見兩人準備好了,當即轉身用鏟子將旁邊煤車上的煤炭填入拖拉機中。
由於水已經提前灌入,因此在半炷香後,拖拉機開始發出汽笛般的聲音,並且從排氣口冒出白色水汽。
絞盤開始運動,而負責犁鏵的兩名農民也開始牽引犁鏵,駕馭著它來耕地。
秋後的田地被犁開,而這三個農民的舉動,代表著大明正式進入了蒸汽農業時代。
站在不遠處的道路上,朱由檢聽著耳邊蒸汽拖拉機的汽笛聲,看著田地裡從一開始驚慌到高興的農民們,心裡不免釋然。
“接下來就要開始組建以村集體為單位的東北開發計劃了。”
“不過在這個計劃之前,還需要儲存足夠多的機器,並且滅了建虜……”
想到這裡,朱由檢轉身離去。
他沒有和朱由校一起南下,而是率先騎馬南下。
西軍都督府和南軍都督府的事情讓朱由校警惕了不少,他整整半個月都沒有出仲夏宮,而是在研究怎麼保護自己。
隻是在他看來,使用劉若愚和王安幾人來執掌皇宮的兩軍三衛,已經是他所能做出的最好安排了。
他不願意放權給一些懂軍事的正常武人,這點即便是朱由檢也開導不了。
因此朱由檢先行南下來觀摩門頭溝的工業區,準備過幾日再前往房山和朱由校避冬。
在返回了門頭溝工業區外的臨時住所後,顧不得的畢自嚴便上門求見。
朱由檢在書房召見了他,他開口的第一句話便讓朱由檢上了心。
“殿下,自六月以來,北直隸遷移朵顏府,開平府,泰寧府合計三萬二千戶,計十六萬四千餘人,朝廷發糧票一百六十四萬石……”
“嗯……做的不錯。”朱由檢難得誇讚,但畢自嚴卻嚴肅著說道:
“殿下,雖說有百姓北遷,但按照朝廷的政策,這三萬兩千戶需要發耕牛……”
朱由檢以為畢自嚴是來報喜的,卻不想畢自嚴沒變,依舊是來要東西的。
“我會讓禦馬監調給你的。”朱由檢答應了下來。
“另外殿下……”畢自嚴在朱由檢這裡不敢玩弄什麼心思,或者說在朱由檢這裡,他往往是有話直說:
“北直隸和遼東的糧食供應泰寧府,瀛洲和湖廣的糧食供應遼東,這本沒有問題……”
“隻是如此一來,北直隸市麵上的糧食便不夠了。”
“下官本想通過山東運糧支援北直隸,但山東今年糧食並不充足。”
話說三分,畢自嚴沒有繼續說,而這也代表大明已經沒有可以抽調糧食的省份了。
朱由檢指定的“南糧北調”政策,都是在保證糧食省份糧價穩定的前提下,朝廷才進行北調政策。
山東雖然經過多次清查、遷移,但由於南直隸人口的湧入,導致山東的人口數量依舊有八百多萬人,而耕地隻查出六千八百餘萬畝。
小冰河期降臨,全球氣溫下降,糧食減產。
至眼下,北方糧食畝產已經降低了三成,曾經能一畝兩石半的山東,眼下也隻有一石七鬥的畝產了。
“山東能支援多少糧食給北直隸?”
朱由檢清楚糧食畝產降低的原因,因此通情達理的向畢自嚴詢問。
“山東百姓自己就需要大概七千萬石米麥,而能輸送給北直隸的隻有不到四千萬石。”畢自嚴回應。
“北直隸需要多少糧食?”
朱由檢再次詢問,畢自嚴也再次作揖回答:
“百姓缺口一千九百餘萬石,官場缺口兩千四百萬石,目前尚有兩百萬石缺口。”
“不過想要穩定北直隸的糧價,最少還需要額外輸入一千萬石,因此缺額一千二百萬石……”
畢自嚴說完了話,朱由檢卻為止皺眉。
他倒是沒想到,大旱是熬過去了,但糧食減產的問題卻沒解決。
化肥雖強,但產量有限,隻能滿足一省之地,可糧食減產是全球都在發生的事情。
兩三成看似不多,但放在大明全境就很多了。
哪怕隻有兩成,大明全境也會消失數億石米麥,這是足夠數千萬人吃一年的糧食數量。
如果不是朱由檢遷移了人口,開拓了上億畝的海外糧倉,那眼下的大明,恐怕已經如曆史一樣,烽煙四起,人口削減了。
“南直隸和浙江、江西三省也缺額一千萬石左右……”
朱由檢剛準備從交趾運糧給北直隸,畢自嚴的話又給了他沉重一擊。
“集交趾、舊港運福建、廣東,再轉運南直隸,浙江,再轉運北上,能否實施?”
朱由檢沉著氣詢問,畢自嚴則是下意識搖頭:
“交趾今歲若是要穩定糧價,便隻能運出五百萬石,而雲南需調四百萬,交趾便隻能出一百萬石。”
“舊港行省內隻有呂宋,中山兩府的糧食能支撐運到廣東,可今年廣東大旱,即便要調,也隻有三百萬石……”
“兩省合計,隻有四百萬石……”
畢自嚴的話讓朱由檢沉默,而畢自嚴自己也沉默了。
實際上,因為沒有辦法畢自嚴才來求助朱由檢,而按照他所想,隻有暫時停了北伐之事,才能讓各省平安度過今年。
隻可惜,畢自嚴用的是常理的思維,而朱由檢……
“雲南,廣西,貴州,瀛洲,舊港,交趾這六省之糧,若是減停勞改工四分之一的口糧,能盈出多少?”
“這……”畢自嚴愣住了,他沒想到朱由檢會想著減少勞改工的口糧,因此算了算後他才作作揖道:
“六省勞改工六百三十萬,若減少四分之一,大概能盈出八百萬石,可……”
“那就足夠了!”
畢自嚴想說“可這樣會讓勞改工不滿,甚至爆發暴動”,但朱由檢不等他說出口便拍桉了。
“減少六省勞改工四分之一的口糧,或者用番薯,馬鈴薯代替,總之要盈出六百萬石米來支援江南。”
朱由檢沉著臉色下令:“算上那四百萬,江南的糧食足夠了。”
“至於北方糧食,各省再擠一擠,糧價可以小幅度漲一成。”
“今年苦一苦百姓,明年朝廷永久免除一些雜項,惠澤百姓。”
朱由檢清楚糧價上漲一成對百姓的生活有多大影響,但他沒辦法。
三年的大旱緩衝期已經過去一年,明年是第二年,後年朱由檢就要為第二**旱做準備,儲備糧食了。
因此,滅建虜的時間隻有明年,明年苦一年,後年就能開發東北,為之後的第二波十一年大旱做準備。
“那勞改工那邊……”
畢自嚴聽到朱由檢要減雜項,心裡對於漲一年糧價,倒也不抵觸了。
苦一年糧價,換百姓未來十幾年,乃至幾十年的幾項雜項,相信即便是百姓也能理解的,甚至還會高興。
畢竟在張居正和朱由檢執政的三十幾年空白裡,朝廷根本就不怎麼管地方糧價,偶爾一年漲幾倍都有,更彆提區區一成了。
隻是,畢自嚴還是有些擔心勞工會暴動,畢竟在他看來,那是極好極便宜的勞動力。
“再苦一苦地方,罵名我來背……”
麵對畢自嚴的擔心,朱由檢平靜著回答,而他這話也就代表但凡有人暴動,那地方就隻能鎮壓了。
“這……”畢自嚴覺得有些可惜,但緊接著還是作揖應下了。
苦一苦勞工,總比苦一苦百姓要好……
“那下官無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