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對京城百姓的期望很高,說到底還是因為京城人口太多,並且經濟比大部分城池好多了。
五百萬兩的兌換額,平攤下來也就是每個百姓兌換四兩多銀子罷了,如果把官員商賈算進去,每個百姓甚至隻需要兌換二兩銀子。
這對於日工價最低十五文的京城來說,並不算多。
不過,朱由檢比較關心的是天下,畢竟隻有百姓肯用新幣,才能齊民編戶來發放存折。
“應該不少於三千萬兩……”
董應舉年紀最大,至今已經七十五歲,督管鹽茶礦三司,他對大明的經濟是最熟悉的,也知道新幣不同於以前的錢幣,不僅僅方便交易,成色也是極好。
江南的士紳商賈們不可能會因為抵製新政而抵製新幣,這屬於和自己過不去。
隻要江南的士紳商賈願意兌換新幣,那新幣推向民間的第一天要兌換三千萬兩麵額的錢幣並不難。
董應舉所說的一切被畢自嚴和李長庚所認可,二人紛紛點頭承認,但朱由檢卻皺眉道:
“按照你們所說的話,那金融司的存銀,恐怕也不過就是幾日時間就會被兌完。”
“回殿下,應該是如此。”主管金融司的李長庚頷首附和,同時也安慰道:
“不過請殿下放心,鑄幣廠如今每日鑄幣五千萬枚,如果新幣效果好,那可以先推行銀幣。”
李長庚建議推行銀幣是因為民間流通的銅錢很多,但銀子卻很少。
用銀幣把潛在的銀子回收,然後可以獲利一分銀,也就是兌換出一千萬兩銀子,朝廷就能賺十萬兩。
相比銅幣,銀幣才是金融司回本的關鍵。
而且,哪怕鑄造一百文的銀幣小平錢,那鑄幣廠每日也能鑄出麵額五百萬兩的銀幣。
天下對新幣的需求雖然大,但每個月一億五千萬兩銀子的兌換規模還是無法達到的。
隻不過這麼一來,銅幣的回收和鑄造就要耽擱了。
“不用,天啟通寶的事情可以慢慢來,我讓你們來,除了說這件事,還有就是關於齊民編戶和存折的事情。”
朱由檢沒有認可李長庚的話,畢竟第四版蒸汽機弄出來的貨幣想要彷製,那難度是很大的,真有能彷製的人,朱由檢怕是要把對方拉來管理鑄幣廠了。
他比較在意的,還是地方上的齊民編戶和存折的事情。
“目前銀行發出的存折有多少份,又有多少人在存折裡存了銀子?”
朱由檢向李長庚詢問,畢自嚴和董應舉也跟著看向了他,對此李長庚則是不慌不忙的回應:
“大約十二萬份,存銀約六百九十萬兩左右,基本都是官員和五軍都督府將領、士卒的存銀,百姓的百不存一。”
儘管錢莊很早就出現,不過對於大明的銀行,百姓的接受能力還沒有那麼強。
況且,銀行的存折比較繁瑣,這也是推廣速度快不起來的原因。
不過,想必今天過去後,向銀行存銀的百姓會越來越多。
“銀行該擴張還是擴張,國朝兩千八百餘縣,三萬多集鎮,最少得保證得在集鎮上見到銀行才行。”
朱由檢向李長庚提出了要求,他也欣然作揖接受。
見狀,他繼續說道:“齊民編戶的事情,自新政推行以來已經九個月,查出的人口近三百萬,這速度還是太慢。”
“這個月的恩科報名人數有近四十萬人,吏部給出的名額是四萬人。”
“戶部這邊把新政推行不力的官員列出個名錄,讓吏部通知當地官員,如果後續不見進展,那元宵過後該降職的降職,該提拔的提拔。”
“國朝的官員數量,維持在八十萬就足夠了。”
朱由檢對地方官員的要求很高,如果不能推行新政,那就提早滾蛋。
他沒有那麼多時間等著這群和士紳勾結的家夥回頭,哪怕他肯等,老天也不肯。
想到這裡,朱由檢放下了快子,雖然麵上沒有什麼表情,但畢自嚴三人都知道他要說些重要的事情。
“今年的秋收,戶部在地方的儲糧是多少?遭受旱情的地方有哪些,百姓有多少?遷移的百姓又有多少?”
朱由檢不斷詢問,每個問題都讓畢自嚴心情沉重。
他整理了一番心情,然後才沉重的抬手作揖:“今歲秋收,戶部在地方常平倉的儲糧加上去年的陳糧,合計是三千七百餘萬石。”
“遭受旱情的地方還是山西、陝西、湖廣、南直隸、浙江、江西幾省,受到波及的百姓大概有兩千萬人左右,不過南邊的百姓手裡有些存糧,加上今年蠲免,撐到明年秋收不成問題。”
“至於遷移的百姓,南直隸和浙江、江西遷往交趾、舊港的百姓合計五十九萬有餘。”
“湖廣遷往麓川的百姓,三十二萬有餘。”
“山西遷往關外的百姓,約六十萬有餘。”
當大明不在平抑糧價後,百姓自發遷移的數量在不斷上漲,畢竟六七百文一石的糧價,確實讓許多百姓吃不飽飯。
為了活下去,他們隻能把田地賣給官府,然後拿著糧票遷移。
九個月的時間,領了糧票遷移的人接近一百五十萬人,不過等他們抵達遷移的地方,估計是四五個月後了。
麓川和舊港、交趾的熟地很多,但也禁不住這麼多人遷移。
按照百姓的數量,大明得拿出最少兩千萬畝熟地才能安置他們,因此熟地是否足夠,是朱由檢擔心的事情。
為此,他看向了畢自嚴:“各省的熟地還足夠嗎?”
“舊港和交趾、麓川三省今年利用勞改工開墾出三百餘萬畝熟地,加上去年開墾的二百餘萬畝熟地,以及麓川存在官府手中的上千萬畝熟地,今年移民的熟地應該是不成問題的,都能發放下去。”
“至於要遷移關外三省的六十餘萬山西百姓,朝廷的承諾的發生地和耕牛、機械。”
“官場那邊今年可以出二十萬頭耕牛和四十萬匹挽馬,關外也不成問題。”
“就是糧食這點有些困難,關外不比南邊,南邊的熟地多,關外熟地少,所以平添六十餘萬百姓後,得從其它地方調糧發給他們。”
“下官算過,從瀛洲調五百萬石糧,連續四年,應該就能把這些人手中的糧票兌夠。”
畢自嚴說出了移民的後續問題,不過這在朱由檢看來不是問題。
走海路把瀛洲糧食運到東北,總比走陸路運到山西要好得多,單單路上的損耗都能減少許多。
“山西百姓還有多少?”朱由檢詢問畢自嚴,畢自嚴聞言也作揖回應:“約七百萬。”
“七百萬……”聽著還有七百萬人的山西人口,朱由檢連連皺眉,但很快他也舒展了眉頭。
就今年的舉措來看,隻要朝廷不平抑糧價,那當地的百姓自然會承受不了高糧價而遷移。
山西的旱情還有十一年的時間,彆說十一年,就算再來三年,山西的百姓也會受不住壓力而遷移大半。
朱由檢讓工部測算過,山西的水澆田隻有不到一千五百萬畝,剩下的兩千七百多萬畝都是旱地。
今年因為山西南部沒有乾旱,所以百姓們都覺得日子會變好,但實際上從明年開始,山西的旱情會一年勝過一年。
一千五百萬畝水澆地,在糧食產量受小冰河寒冷的而減產的影響下,頂多就能養活四百來萬人。
也就是說,在大部分旱地沒有辦法耕種的情況下,山西的百姓即便可以耕種少部分旱地,但人口還是不可能超過五百萬。
“最少還有二百萬人要遷移關外……”
朱由檢默默算了一筆賬,隨後他看向了畢自嚴:“如果河南、山東、北直隸遭遇大旱,那當地能養活當地的百姓嗎?”
“這……”畢自嚴愣了一下,有些語塞,畢竟不知道旱情的情況下,他自己也推算不出來。
“殿下,不知道旱情規模的情況下,這很難推算。”
“不過,山東田地大部分都是水田,即便全省大旱,依托山泉河流,恐怕也能有大半田地可以耕種,養活七百餘萬人應該不成問題。”
“至於河南和北直隸,應該也不成問題,受災的人不會太多,僅瀛洲一省,應該就能供應糧食缺口。”
畢自嚴的回答讓朱由檢滿意的點了點頭,說到底朱由檢為這場大旱準備太多了,尤其是在遷移人口這塊。
天啟元年,河南、山西、陝西、河西、山東、北直隸這一京五省的耕地是兩億二千多萬畝,人口實際應該接近五千萬人。
經過幾輪的遷移,這一京五省的耕地雖然沒有太大變化,但人口卻下降到了三千六百餘萬。
雖說接下來北方幾乎年年大旱,但依仗渭河、涇河、黃河、以及一些徑流量較大的河流,這三千六百餘萬百姓即便無法全部養活,但隻要遷移得當,那應該還是沒有問題的。
北方的糧食問題,可以靠瀛洲和東北四省來彌補,現在的問題主要還是在南方。
南方的糧食問題想要解決,隻能加快蒸汽機船的研發,大批量投入使用,將舊港到江南的航期從三個月縮短到一個月。
隻要能做到這點,那舊港和交趾的糧食就可以源源不斷的送往江南。
但即便如此,江南的百姓想要吃飽,還是得看大明如何調控。
遷移是必須要做的事情,朱由檢要抓住這個機會,一口氣把人口稠密的江南給遷出大量人口。
齊國、舊港、交趾、諸藩、麓川、南州……
江南的人口哪怕隻有十分之一湧向這些地方,大明在這些地方都會徹底站穩腳跟。
拆分江南不太現實,不管怎麼拆分,人口在哪裡放著,一個南直隸人口等同三四個省,除非把南直隸拆成三四個,不然這是無用功。
倒是遷移人口顯得一勞永逸,不管是古代還是後世,一個地方的人口隻要降低,那經濟和政治話語權就會降低。
既然江南的人口多,那就由它們來為大明的疆域做些貢獻……(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