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個省份的真實情況,對於朱由檢治理大明有著很大的幫助。
倒是四川、雲南,廣西、廣東、福建等六省,朱由檢有自信他們是過的很滋潤的幾個省份,因為耕地數量和人口數量擺在那裡。
剩下的浙江、南直隸、山東,朱由檢則是想借助朱慈燃的眼睛,看一看當地的人口、人文情況。
當然、這一次是借朱慈燃的眼睛來看,下一次就是朱由檢自己去看了。
這次朱由檢給朱慈燃放了十個月的假,因為按照路線和必須要去的府縣,他最少要走兩萬六千裡。
雖然這一路可以乘坐火車,也可以選擇騎他自己發明的旅遊車,但算下來還是每天需要趕八十餘裡路。
這如果放在二十年前,肯定是無法完成的任務,但是在眼下各省省道、府道串聯的情況下,對於朱慈燃來說難度並不是很大。
他不僅不覺得困難,還興致勃勃的在第一天就完成了從京城到居庸關的路程。
他按照朱由檢說的,一筆一畫的用文字將自己的經曆記錄下來。
由於旁邊有著徐霞客這個寫了三十幾年遊記的人存在,朱慈燃的遊記在語句和流暢度上,都和明代的通俗差不多。
徐霞客和朱慈燃兩人雖然一同環遊,但記載的內容並不一樣。
朱慈燃的遊記,主要是記載了地方人文,並且著重記載了地方上縣城的民生和農村的民生有什麼不同。
徐霞客的遊記則是更加豐富,不僅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做了詳細記錄,還對手工業礦業、農業、交通運輸,商業貿易、城鎮聚落、少數民族、各地民情風俗做了著重的描寫。
兩人每到一地,便先去了解當地的人文,等朱慈燃出發後,徐霞客又走遍當地,將當地的各種礦物做好記錄,同時記錄好當地礦產的開采和冶煉情況。
另外,由於徐霞客就讀了許多《燕山教材》,因此每到一地,他就會從水文上去糾正各地的水利設施。
例如二月九日,徐霞客對陽原縣的辛其水庫修建提出了不同的修建意見,而經過辯證和核查,往往是徐霞客提出的意見最符合當地情況。
至此之後,沿途官員都請徐霞客幫忙查看本地水利。
有的人是真的為了百姓,有的人則是看上了他禮部侍郎的身份,希望他日後能夠提拔自己。
總之,這麼一來、徐霞客的行程就被耽擱了,以至於他和朱慈燃的距離越來越遠。
到二月十五時,朱慈燃已經抵達了太原府府治陽曲縣,而徐霞客還在大同府境內為當地官員勘探水文。
“啦…啦…啦…啦……”
二月十六日,在歡快的哼唱聲中,朱慈燃帶隊繼續出發南下,今天他的目標是沿著汾水一路南下,抵達一百裡外的交城縣。
由於沿途都是平路,朱慈燃很歡快的仗著車把,身邊的車上是三個體型勻稱的東宮太監,身後是騎著馬遠遠跟著的幾十名便裝錦衣衛。
“這山西的府道還是不錯啊,寬闊平坦,出了京城以來,就數這一段路騎著最舒服!”
享受般地吹著風,朱慈燃樂嗬嗬的眺望太行山脈欣賞著人文景觀。
隻是他旁邊的那三個太監,已經快“油儘燈枯”了。
曾幾何時,他們也是東宮之中最胖的三個胖子。
隻是連續二十六日的趕路,三人體重驟降十數斤。
再這麼騎下去,他們非得成人乾不可……
這麼想著,他們眼巴巴的看向自家太子殿下,卻發現此刻的太子殿下連腳踏都不踩了,就這樣看著遠處的景色。
相比較一層不變的京城、燕山、房山,當朱慈燃見到山西這樣山巒疊嶂,丘陵起伏,溝壑縱橫的自然風景時,他的第一反應自然是震撼和享受。
遠處,黛色的大山綿延起伏,高高聳立,直衝雲霄,好似一個個高大雄偉的戰士一般,守衛著後方的平原。
比起京城,這地方是純樸的,就像這裡的人一樣,像黃土般樸素。
那些在田地裡刨食得百姓,看似有些臟兮兮、亂糟糟地,但他們的心地卻十分純樸。
晚明的山西還保留著許許多多漢唐時期的寺廟道觀和各種名勝古跡。
與後世旅遊的人一樣,朱慈燃也會去探訪這些地方。
雖說這個時代還沒有“商業化”一詞,但出名的地方總是能看到許許多多攤販。
大旱之下,為了養家湖口,他們大聲嚷嚷著買賣,渴望獲得一位客人,完成一筆交易。
山西雖然大旱,但汾水兩岸還有不少水田存在。
朱慈燃沿路南下,似乎也看夠了省道上的風景,繼而轉向了府道,甚至更偏僻的縣道。
走到了縣道後,他這才算是看到了大旱之下山西百姓的真實生活麵貌。
乾旱的田裡,一些農夫挑著兩桶水來到田裡,用手潑灑,滋潤旱田之中的番薯、馬鈴薯等作物。
他們穿著的衣服灰撲撲地,並不是因為乾活才穿這一身,而是隻有這一身。
在這個時代,自行車的價格雖然不貴,但由於年產量至今沒有突破十萬輛,因此它的身影往往隻存在於城池之中。
朱慈燃所乘騎的四輪四座自行車,沿途收獲了不少目光。
隨著時間來到午時,沒了水的朱慈燃開始捏下了刹車:
“沒水了,你們留下一個人看車,其他人跟我去村裡討口水喝。”
眼下雖然是二月底,但說到底是農曆,實際上換做西曆已經快四月了。
因此,朱慈燃騎地滿臉通紅,自己也從一個小黑胖子,變成了一個身材較為勻稱的少年郎。
他這一身粗布麻衣,看上去就像彆村的孩子。
招呼了太監後,他帶著兩個太監走向了前麵的村莊,手裡拎著十幾個空蕩蕩的水囊。
“汪汪汪——”
一進了村,村裡的田園犬就開始了狂吠,不過它們大多都被拴在了門口,對朱慈燃他們造不成什麼傷害。
“大娘!我們來討口水喝!”
來到一戶人家門口,朱慈燃看著在門口菜地提著木桶給菜地澆水的一名老嫗,笑嗬嗬的上前打招呼。
“喝水啊?喝水自己去旁邊打……”
老嫗指了指遠處的河道,顯然不想讓自己剛打上來的水,便宜了這幾個外鄉人。
“好勒!”朱慈燃被拒絕了也不生氣,而是拿著水囊就走向了不遠處的河道。
走的同時,他也打量著這個村子的情況。
總的來說,這個村子位於山西太行山腳下,村裡的河流應該也是從太行山之中流出的。
這個村子與北直隸的村子不同,朱慈燃經常去燕山縣李定國家裡玩耍,李定國他們村子的百姓都能修的起白牆灰瓦的小院子,而山西的這個村子,基本上都是土坯房。
房子都是土坯,就更彆提院牆了。
所謂的院牆,無非就是一些枯枝插在地上,用藤蔓圍在一起的豆腐渣工程罷了。
這樣的院牆,朱慈燃一腳就能把它踹蹋。
朱慈燃沒有著急去打水,而是繞著這個村子走了一圈。
由於是午後,村裡的人不是在午睡,就是在做飯,朱慈燃繞著村子走了一圈,好不容易發現一個能用得起磚石的房屋,結果湊近一看還是村官所。
所裡的兩個村官似乎也不管事,坐在門口,擺了一張小茶幾就邊吃邊聊。
朱慈燃路過時,他們還不滿的瞪了一眼朱慈燃,以為是哪家孩子不聽話。
朱慈燃到不以為意,隻是樂嗬的笑了笑,同時看了一眼村官們飯桌上的飯食。
看一個地方百姓過的如何,看看村官吃得如何就足夠了,這是李定國教給朱慈燃的一半辦法。
一路走來,他看到了順天府、宣府、大同府、太原府各地村莊村官的飯食,其中論享受程度,也是從前往後的排序。
順天府的村官,往往兩人坐在自費修建的涼亭裡吃喝,桌上再怎麼差,也能有一壺四兩黃酒,一個肉菜,一個涼菜,外加一個熱菜和湯菜。
簡單來說便是三菜一湯的配置,比普通百姓吃得好一點,但也好的有限。
到了宣府,配置還是這個配置,不過喝的酒變成了地瓜燒。
等到了大同府時,村官們的桌上已經沒有了酒,而到了太原府時,飯桌上便連肉菜都沒了,隻有兩個炒菜和一個湯菜,裝米飯的捅也變得小了些。
到了太原府時,基本就是一碗炒菜加一個湯菜,涼菜和肉菜、酒水,那是隻有過年才能享受的東西。
太原府的一幕,是朱慈燃在汾水邊上,有水田的村莊所能看到的一幕,而到了這基本都是旱田的村莊時,村官桌上的東西便讓朱慈燃更直觀感受到了旱情帶來的影響。
即便是年俸十二兩銀子的村官,此刻他們兩人桌上也不過擺放著一盤炒白菜,旁邊放著一碗白菜湯和一碟鹹菜乾,兩人手裡的米飯也變成了糙米。
吃糙米……這種事情放在官員身上,哪怕是村官,也都能讓人感到驚訝。
同樣的俸銀,在北直隸能讓人頓頓吃肉,但到了遭了旱情的太原府偏僻鄉鎮裡,他們卻隻能吃點炒白菜和鹹菜糙米。
村官都如此,百姓吃的又是什麼?
壯著膽子,朱慈燃在村裡繞了繞。
興許是大家過的都不好,因此對於朱慈燃這個生麵孔,所有人都十分警惕。
隻是即便如此,朱慈燃一路上還是看到了許多讓他頭皮發麻的景象。
木籬笆裡,一家七口人坐在院裡吃飯,飯桌上除了七碗不足拳頭大小的地瓜粥,便是一盆水煮白菜加一碟辣椒。
男主人家裡的兩個孩子已經五六歲,身上的衣服卻破爛地連補丁都打不起,隻能將皮膚暴露在空氣中。
這一幕看得朱慈燃晃神,直到他走到河道邊,才更直觀的感受到了這個村莊的百姓經曆了什麼。
】
三丈寬的河道,此刻卻空空如也,兩側水位衝刷出來的土層像台階般逐漸往下,直至河床最低穀。
任誰都想不到,那條隻有一尺寬,並且隻有薄薄一層,甚至連腳背都沒不過的小溪,居然曾經是一條三丈寬,六尺深的大河……
這一刻,朱慈燃算是直麵了已經遭受九年旱情的山西,也知道了為什麼剛才那老嫗不願意讓自己打水。
對於他們來說,這十幾個水囊也就是一兩天的水,但對於那個六旬的老嫗來說,這些水卻需要她走二裡地,來回挑三四轉才能帶回家的寶貴存在。(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