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洲、兩廣、琉球府民糧、官糧平抑東北四省。”
“麓川、舊港、福建、交趾糧秣,儘數調往江西、浙江。”
“有缺口就有缺口,總之事情要這樣安排。”
在朱由檢的話中,浙江和江西糧價上漲已經成為定局,因為兩省的缺口是一億三千萬石,而朱由檢隻調了不到一億兩千萬石。
算上路上的火耗,能到兩省的也就一億石。
少了兩千萬石糧食,那就多出兩千萬石的缺口,江西、浙江五千萬百姓就減少了每年六十二斤的口糧。
麵對這種情況,兩省糧價上漲是肯定的。
倒是北方,朱由檢一口氣調動其餘所有糧食前往,運抵後的規模還能達到一億三千萬石。
在滿足了東北四省的兩千萬缺口同時,還有近一億一千萬石供山西、陝西、河南的一千七百萬百姓吃。
哪怕他們什麼都不做,這些糧食也夠他們吃兩年的,更彆提今年他們省內能滿足他們大半口糧了。
因此,這批糧食足夠三省百姓吃上兩年有餘,而朱由檢這麼做,說到底就是為了明年的江南大旱做準備。
在三省糧食夠吃的情況下,明年大明朝除三省之外的省份,都可以把糧食運往江南來平抑糧價。
今年江南糧價的上漲,是為了明年江南百姓能活下去。
在畢自嚴等人看來,這並無不妥,因為近些年來,旱情一直是在北方,北方多儲備糧食總歸沒有壞處。
“移民的事情,要不斷地加大力度,戶部不要偷懶。”
朱由檢將吃空的酥山推到一旁,王承恩見狀起身前來收拾,而畢自嚴也作揖回禮,表示知道了。
“天啟通寶發行後,地方衙門的火耗降低了多少?”
朱由檢靠在椅子上審視畢自嚴,畢自嚴也沒有膽怯,他畢恭畢敬的行禮回答:“比起之前,火耗降低了六成左右,新幣確實有利收稅。”
有麵額的新幣省去了熔煉為官銀的步驟,自然就減少了地方衙門偷吃的機會。
雖然還有一些散銀有操作性,但隨著新幣的不斷發行,這種偷拿偷取的現象將會被慢慢杜絕。
不過這也隻是一時的,對於想要貪腐的官員來說,他們能想出無數種應對朝廷的辦法,對此朱由檢也隻能查缺補漏。
“殿下,袁次輔之子今早找了下官,說是袁次輔病體難愈,請求致仕。”
朱由檢還在想著查缺補漏的事情,畢自嚴的話卻將他拉回了現實。
袁可立要致仕了……這並沒有出乎朱由檢的預料。
人與人是不同的,雖然都是六十多歲,但袁可立在曆史隻活到了崇禎六年,也就是天啟十三年。
眼下已經是天啟十五年了,如果朱由檢放袁可立回家修養,或許他還能多活兩年,比如眼下的**星和葉向高。
如果他執意要讓袁可立擔任閣臣,繼續操勞下去,恐怕袁可立的終點也就在這兩年了。
因此,朱由檢沒有苛刻袁可立,而是轉頭對收拾的王承恩說道:
“向萬歲上疏,批準袁次輔致仕,並加封為睢陽伯,太子太傅。”
不等王承恩應下,朱由檢又看向畢自嚴:“即日起,你擔任內閣次輔。”
“那空出來閣臣的位置……”畢自嚴對自己成為次輔並不意外,他唯一意外的時朱由檢對袁可立的加封。
不過他一想到袁可立業領兵,並且和朱由檢一起平定了徐鴻儒的叛亂,他便不覺得奇怪了。
他想問的,隻是空出來的閣臣位置給誰。
“暫時空著吧,至於吏部尚書的職位……”朱由檢沉吟片刻,心裡遲遲沒有出現合適的人選。
“調範景文接任四川布政使,調李邦華入閣擔任吏部尚書。”
畢竟東林黨已經無人,孫承宗一個人獨木難支,朱由檢隻能把李邦華調入京城。
好在四川的新政已經塵埃落定,調範景文過去也不會影響什麼。
“下官領命……”畢自嚴見狀作揖應下,轉身便要離開,而朱由檢也沒有阻攔他,隻是他看著離開後,他才轉頭對王承恩吩咐道:
“讓楊文嶽加快對瀛洲的移民實邊。”
“奴婢領命……”王承恩心裡明了,自家殿下恐怕是想讓楊文嶽入閣,因此才催促他。
不過王承恩也明白,眼下的局勢,瀛洲想要加快移民實邊並不容易,除非沿海各省爆發旱情,不然根本沒有那麼多人願意前往海外。
這麼想著,王承恩收拾了東西離開,朱由檢也拿起了一份來自吏部的奏疏。
吏部的奏疏足足有十幾份,從官職排序往下,基本都是調任和升賞的事情。
朱由檢花了一刻鐘看完了大部分,當最後一本奏疏被打開時,上麵出現的官職已經成了鎮長和村官。
朱由檢本意是隨意一眼略過,然後圈紅,但他在這份奏疏裡看到了一個熟悉的人名,並且名列第一。
【漠東省開平府龍門縣鎮安鎮,正九品鎮長孫可望治理得體,鎮安鎮民戶一年驟增三百戶,嘉賞白銀二兩】
“孫可望……”朱由檢眯了眯眼睛,他記得孫可望的原名是孫可旺,而眼下出現在他麵前的並不是孫可旺,而是孫可望。
那這個人到底是曆史上的孫可望,還是同名同姓而已?
“把鎮安鎮長孫可望的文牘拿給我。”
朱由檢對門口的錦衣衛吩咐,聞言錦衣衛作揖回禮,立馬辦事去了。
朱由檢將這本奏疏放在了旁邊沒有處理,過了半個時辰,那名錦衣衛才帶著孫可望的文牘回到了齊王府。
在雙手將文牘遞給朱由檢後,他作揖退回了門口,朱由檢則是打開了文牘。
隻是一看,他就基本確定了這個孫可望就是他心裡的那個孫可望。
他在九原縣白水村的治理很不錯,放在國朝數萬村落中也算名列前茅。
然而當他走了之後,白水村的兩個村官並沒有讓白水村像曾經一樣名列前茅,而是變得平平無奇了起來。
他是去年考的恩科,成績不錯才得到了鎮安鎮鎮長的職位,現在治理有功,理應嘉賞。
朱由檢倒是沒有直接提拔他做什麼高官,而是在賞銀二兩的背後用朱筆備注“觀察其才,尚可則調往龍門縣。”
】
寫完,朱由檢合上了奏疏,繼續處理起了彆的奏疏。
孫可望的才乾是不錯,隻是幾個月的時間,就將民生疲敝,遍地流民的雲南安定,同時約束軍紀,讓軍隊為百姓廣修水利,鼓勵生產。
即使在後世雲南的人口和經濟也不能和內地相比,在明末更是如此。
然而在孫可望的治理下,雲南一時之間竟然成了明末經濟最好的地區之一。
在沐天波手裡隻能養兵六萬的雲南,卻在孫可望手裡成為了“養兵二十萬而百姓安居樂業”的富碩之地。
僅憑雲南一地,孫可望就能養兵二十萬,並且同時支持北、西兩線軍隊的軍糧供應。
連擁有天下的清軍都會出現斷糧的情況,但明軍卻沒有。
這份種田的能力,正是朱由檢目前所需的人才。
不過,即便是人才,朱由檢也要再三考量,然後才會決定是否重用他。
好在孫可望這樣的人雖然危險,但他的軍事能力顯然不太行。
如果這個缺點還在,那朱由檢也能把他用好。
他最擔心的就是孫可望學了燕山教材,結果文韜武略樣樣精通,野心還絲毫不減。
想到這裡,朱由檢有些擔心,但隨後他又笑了笑。
曆史上的孫可望尚且不是李定國的對手,何況現在大明如日中天?
以他的年紀,熬走孫傳庭等人或許還可能,但想熬走李定國、朱慈燃等人就是癡人說夢了。
這麼想著,朱由檢也開始將心思放到了治理大明上麵。
大明從不缺千裡馬,隻缺伯樂。
雖說曆史上的人物大多能力出眾,但還有許多淹沒在曆史長河的人才等著他重用。
官學崛起的這些年,成德、李德茂、張懋才、曹猛等人已經充分表明了,隻要有機會,大明就不缺能臣武將。(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