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官場的事情準備如何了?出發前承恩可曾告訴你?”
陸文昭陪朱由檢出來,自然要將各部衙門的事情都記下,即便朱由檢隨時詢問。
“南州官場已經開辦,眼下南州共有十二縣,海外有三縣,陸地有九縣。”
“除了海外三縣隻建設牲畜和家禽場外,其餘陸地九縣皆布置牧場。”
“當地的草場數十億畝,可養牛羊數千萬。”
南州的開發已經走上正軌,目前當地一共有三府十二縣,雖然地域廣袤,但人口隻有五十六萬,耕地所產糧食十分不足,需要南海府對其運糧。
不過,隨著官場在南州開辦,隨之而來的將是一台台拖拉機進入南州。
以南州的人口、土地情況,除去老弱,隻需十萬台拖拉機,十年的時間就能開墾出最少兩千萬畝耕地,算上畜牧業,可以養活六七百萬百姓。
十萬台拖拉機,眼下的大明自然拿不出,但大明可以一千台一千台的發給當地。
如眼下,在運往南洋的八千台拖拉機中,三千台留在了呂宋和巨港、舊港三府,四千台送往了南海府(爪哇),剩下一千台則是送往了南州。
對於舊港來說,南海府最為重要,因為這裡最好開墾不說,土地畝產也最高。
這一府隻要開發得當,以眼下的畝產來說,足夠養活四千萬人。
相比較下,巨港和舊港、呂宋三府則是稍顯不足,至於中山府和東山府,它們的開發還需要排在南州之後。
陸文昭回稟結束,朱由檢沒有繼續詢問,而是低著頭處理奏疏。
過了一刻鐘,當馬車抵達門頭溝火車站後,朱由檢才下了馬車,乘坐火車返回京城。
在他乘坐火車的同時,一路踩著自行車的朱慈燃也氣喘籲籲的將大巴山翻閱,走著漢中與四川的省道進入了四川保寧府的劍閣。
一進入四川,朱慈燃肉眼間可以感受到的就是安靜。
相比人口較為“稠密”的陝西漢中府,進入了保寧府後,騎行數十裡不見人煙的情況十分正常。
好在越過劍閣,駛入鄉道後,朱慈燃終於在鄉道不遠處看到了一個鄉間村落。
隔著老遠,村落裡的人就注意到了這造型怪異的車子,和騎在車子上的朱慈燃四人,以及跟在他們身後的幾十號騎兵。
太子出遊的事情或許瞞得過百姓,但肯定瞞不過燕山官員,恰好,此處的村官就是燕山派官員,並且他們也早就知道太子選擇了這條路。
因此,當朱慈燃停下的時候,一名村官就一路小跑來到了村口,剛好和下車背負水囊的朱慈燃撞見了。
“南溪村村官鄭三元,參見太子殿下,殿下千歲……”
一見麵,鄭三元就對朱慈燃作揖行禮,這讓朱慈燃感到了不高興。
他想以百姓的身份體驗民間生活,鄭三元這樣迎接他,村裡的百姓哪裡還能待他如普通人。
“你在這裡等著,我自己去村裡。”
朱慈燃一句話讓鄭三元站在了原地,緊接著他叫上了劉順,兩人步行走到了村裡,不過村裡的村民卻都在自家院子裡,趴在院牆上打量他們,沒人出門。
不過這也不礙事,朱慈燃按照老規矩,和劉順一起繞著南溪村走了一圈。
走在南溪村裡,整個村的氣氛顯得格外寧靜,沒有喧鬨的人群,隻有一條筆直的水泥路不知通向何處。
村民的民居錯落有致,院落整潔乾淨,整體是用水泥石砌而成的院子,比起山西和陝西、河西的農村,南溪村給朱慈燃的第一反應就是富裕。
他走了好幾圈,借機到了一些村民家裡取水。
交談間,他這才知道,這裡基本上家家戶戶都飼養土豬、家禽,喂豬的飼料一半是稻穀的糠粉,一半是野外的豬吃草。
每家院子,基本上都養著三五頭豬,二十幾隻家禽。
南溪村建設在村裡乾道的兩邊,院子背後就是菜地,再往遠處就是稻田。
遠處,稻田裡的稻穀已經收割結束,稻草被種田人捆綁成直立形狀。
菜園子裡種的是青菜蘿卜葉、紅薯藤和大白菜等等蔬菜,綠油油的,足夠一家人吃一兩個月。
“話說你們是乾啥的咧?咋鄭村官都跑去接你們去咧?”
帶著朱慈燃、劉順參觀院子的一個五旬老漢詢問著兩人,朱慈燃見狀立馬小聲解釋道:
“不是迎接我們,是迎接鎮長,我們兩個是鎮長讓來打水,查訪民情的,鄭村官還在和鎮長聊天呢。”
“噢噢噢,知道了知道了,沒什麼大事吧?”老漢連忙點頭,以為發生了什麼大事。
朱慈燃搖了搖頭,然後才說道:“就問問你們生活的怎麼樣,村官有沒有難為你們。”
“那我們回院裡坐著聊。”老漢聞言,立馬帶著朱慈燃和劉順回到了院裡,給他們找來了兩個小凳子,緊接著又去忙碌去了。
他在做這些的時候,朱慈燃和劉順走了一圈,打量著他的院子。
這個院子占地四分(6平)左右,後院是牛棚和柴房,茅房。
牛棚砌了兩麵牆,連著院牆一起擋住了三麵,頂部是便宜的灰瓦,棚裡有一頭水牛和一頭騾子,牛棚旁邊的柴房裡有數百個蜂窩煤,還有一大缸麩糠粉和一桶幾十斤的豆料。
這一幕讓兩人詫異的對視了一眼,似乎感歎著老人家的財力。
不提院子和官府發放的耕牛、騾子,單單著柴房裡的蜂窩煤和麩糠、豆料就價值近一兩銀子。
二人接著向茅房看去,茅房是農村正常的旱廁,但旱廁後麵連接著豬圈,豬圈用石板鋪設,留有縫隙,方便清理糞便。
在豬圈裡麵,老漢養著兩頭母豬和六七頭小豬,而走出茅房後,拐角木頭敲打的一排雞舍裡關著十幾隻雞,嘰嘰喳喳的鳴叫著。
來到前院廚房,廚房裡也十分整潔,角落的水缸添滿了水,可以容納數百斤米的米缸盛滿。
除了廚房,前院還有一間主屋,主屋正廳左右兩側的偏房,除了這兩件偏房,還有廚房對麵的耳房可以供人休息。
“先坐先坐,家裡沒什麼好招呼人的,讓二位見笑了。”
忙完了一切的老漢招呼著兩人坐下,並在兩人坐下後,抬來一張小茶幾。
當著二人的麵,他燒水泡了一壺粗茶,端來了一盤花生,然後才抱著自己三四歲的孫子等待兩人問話。
這一幕幕看得兩人懷疑自己是不是來錯了地方,以為自己來到的是江南。
“張老伯,你們這裡的人都是這樣的布置和生活嗎?家家都養這麼多豬和家禽?”
朱慈燃帶著幾分詫異詢問,張老漢則是點了點頭:“這幾年基本都這樣。”
“現在村裡家家戶戶有多少耕地?”劉順好奇詢問,張老漢則是不假思索回答道:“看人,陝西遷移來的移民,每個人是十畝。”
“我家這邊遷移來的時候,我老伴和我兒子、兒媳都在,發了四十畝地。”
“後來我老伴死了,但孫子出生了,也還是四個人四十畝地。”
“怎麼不見大哥大嫂?”劉順看了看四周,好奇詢問,張老漢也解釋道:
“南邊在修路,他們去做工去了,每日十五文工錢,除了農忙的時候,其它時候他們都在幫工。”
“像您這樣的一戶人家,在村裡多嗎?地裡每年能產多少糧食”朱慈燃詢問著,手裡也寫著一些東西,就好像後世的采訪。
“多,過的比我們好的也有,差的人家也能有二十畝地,養三四頭豬,地裡每年產三百斤米不成問題。”
張老漢的所有回答都不帶猶豫,這就讓朱慈燃大概了解了南溪村的情況。
按照最差二十畝地,養三四頭豬來說,畝產三百斤米的情況來看,除去賦稅,南溪村一戶人家每年的收入最少在十五兩左右,如果夫妻兩人打工,那能達到二十五兩左右。
像張老漢這樣的家庭,算上兒子兒媳打工的工錢,年收入差不多能達到四十到五十兩銀子。
這樣的收入,對於朱慈燃他們自然不算什麼,可當朱慈燃他們走過了山西、山西、河西之後,他們就知道這樣的歲入有多麼恐怖了。
山西的百姓哪怕沒有遭遇旱情,算上打工的銀子,四口之家頂多也就能歲入十三四兩銀子。
】
眼下遭遇旱情,山西百姓四口之家的歲入,基本隻能維持在七八兩左右。
陝西比山西稍好一些,但沒有遇到大旱,加上打工也隻能有十七八兩銀子,遭遇旱情的情況下隻有十二三兩。
至於河西,實際情況也不過在十五兩到二十兩之間。
這麼一看,南溪村百姓簡直太富裕了。
“四川的村子也都和南溪村差不多嗎?”朱慈燃好奇詢問,但張老漢搖了搖頭:
“這都不一樣,得看移民的地發在哪,有些去川東的,要比我們過的稍差些,一個月隻能吃兩三頓肉。”
“兩三頓肉……”朱慈燃有些咋舌,想起了山西連村官都隻能白菜鹹菜配米飯的生活。
倒是劉順從話裡聽出了不對勁的地方,不由問道:“那南溪村一個月能吃多少頓肉?”
“我知道!”被張老漢抱著的孩童搶答式的回答:“每天一頓,晚飯的時候吃肉!”
“每天一頓?!”朱慈燃和劉順差點咬到了舌頭,而張老漢也笑著點頭:
“村裡每天每家殺一頭豬,全村人吃,所以每天能吃一頓。”
“家裡的雞鴨基本上是家裡自己吃的,我家這裡殺一隻雞能吃三天。”
張老漢的話和表情不像騙人,但朱慈燃和劉順還是不可置信。
剛從山西、陝西、河西走出的他們,怎麼也不敢相信大明百姓還能有每天吃一頓肉的時候。
可是張老漢和他孫子的表情告訴了他們,這樣的時候,在南溪村隻是常態……(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