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怕金鉉和孫傳庭這樣的直臣,比起他們,洪承疇更擔心周延儒和溫體仁這樣躲在暗處,暗藏禍心的人。
不過,他們背後的江南勢力已經被齊王暫時瓦解了,自己也沒有必要怕他們。
現在整個大明,自己需要擔心的,隻有那位還有五十幾天便即將就藩的齊王殿下……
想到這裡,洪承疇頓感輕鬆了起來,麵對六個閣臣的姿態也更為從容。
“入秋以來,各地旱情稍有減退,看樣子隻需要蠲免今年,明年開始就可以正常收取田賦了。”
“需要注意的是下麵官員是否加派雜項……”
洪承疇把目光收斂起來,但注意力還是放在了孫傳庭和金鉉身上。
對他們這種憂國憂民的人,他需要做的就是投其所好,讓他們去對付自己所厭惡的東西,最後沉浸其中,無法分心來對付自己。
“此事理應如此!”
“附議!”
果不其然,孫傳庭和金鉉一前一後的開口,正中洪承疇下懷。
“那便由二位陪同李閣臣一起監督都察院和吏部、戶部衙門了。”
“至於溫閣臣和周閣臣,還是繼續負責刑部和工部的事宜。”
“楊閣臣還是得著重天下大事,與我一同解決各地矛盾。”
洪承疇的安排看上去很妥當,讓周延儒和溫體仁繼續待在自己的舒適區,不走出來打攪自己,讓能力不如自己的楊文嶽做副手,處理政務。
他這安排下來,每個點都戳中了每個人的弱點,讓權力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中。
當然,他的做法也能被眾人看出來,但眾人都覺得他掀不起太大風浪。
朱慈燃雖然不如朱由檢,但畢竟不是庸主,更何況他背後還有朱由校坐鎮,洪承疇也僅僅隻能行使部分權力罷了。
一旦超過他的本分,他立馬就會遭到限製。
這麼想著,內閣的第一次廷議沒有異議的就通過了。
不過對於天下事,各人還得提出各人的看法。
金鉉皺著眉頭開口:“科技是國朝的第一生產力,軍備院的投入需要在明年加大,另外拖拉機也需要迅速投入河中、南洲,並且需要嚴防死守,避免讓異邦人看到此物。”
“如果能解決河中駐軍的補給問題,那國朝的支出可以適當減輕一些負擔。”
金鉉的話說完,洪承疇率先表態,手掌在桌案上輕拍通過。
見狀,孫傳庭也道:
“地方兵馬司、衙役的素質和質量參差不齊,急需整改的同時,建議從今歲畢業的學子中選拔。”
“另外不僅是他們,官員們也需要加大京察和考核力度。”
“一些官員思想陳舊,理當回家養老,頤養天年。”
孫傳庭雖然看不上燕山派,但他也從燕山派身上看到了不少優點。
比起以往大明的基層小吏,燕山派的基層官員還算是有底線,這也變相看出了燕山派更為注重人權,雖然並不明顯,但最少有進步。
在孫傳庭看來,每一代的學子都會比上一代的學子進步一些,不管他們是剛剛踏入官場也好,是來不及實行惡舉也罷,總之他們也是有優點的。
既然是優點,那就應該放大。
儘管他們不如曾經的官員熟練,但起碼他們可以學習。
大明朝必須不斷注入新鮮血液,才能保證大明朝的吏治持續清明。
對此,洪承疇也是拍案通過。
“五軍都督府的事情,需要讓殿下和萬歲注意。”
李長庚作為老臣開口道:“古往今來若是一個朝廷兵強馬壯而不征戰四方,那必然要禍起蕭牆。”
“眼下國朝外無戰事,不如酌情裁撤軍隊?”
“不可……”洪承疇拒絕了李長庚的想法。
作為西軍擁護的文官,洪承疇不可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更何況大明的軍隊已經削無可削了。
“故唐時,天下口數七千萬有餘,疆域尚不如我大明,尚且需要保持五十七萬軍隊。”
“如今我大明疆域數倍餘唐,兵馬亦不過六十九萬。”
“國朝隻要恢複正常賦稅,每年稅銀更是高達八千餘萬兩,而養軍不過二千萬兩。”
“在我看來,軍隊不僅不能削減,反而應該在旱情過後酌情增加。”
“諸如眼下,西軍和北軍需要防備的邊塞長達數萬裡,而兩軍合計不過二十二萬人馬。”
“若是明歲徹底恢複田賦,那理應對北軍和西軍各自增加十營,總計六萬餘兵馬。”
洪承疇和孫傳庭的作用,主要就是為了維持武人地位而進入的內閣。
諸如李長庚這樣從萬曆年間活下來的老臣,他雖然能力出眾,但看待事物的眼光卻停留在以前。
現在的大明軍隊可不比以前了,不是文臣說削就能削的。
哪怕是齊王朱由檢,也隻能通過裁撤年紀大一些的士卒來變相削兵。
何況世界格局眼下也有了變化,再削軍隊就有些自費武功了。
曾經明軍用步槍打歐洲人的火繩槍,那麼六十九萬軍隊碾壓全球自然綽綽有餘。
可問題在於,在長期的交手和溝通中,現在的歐洲已經提前半個世紀讓全軍開始裝備燧發槍,線列戰術的傳播也越來越廣,因此大明麵對的局勢也不一樣。
征兵六萬,讓明軍保持七十五萬野戰軍,這是洪承疇和孫傳庭、楊文嶽三人都達成一致的想法,因此李長庚在新內閣的第一次提議就這樣被否決了。
不僅被否決,洪承疇還要提議募兵六萬來麵對複雜的西方局勢。
西軍增加兵力,這很符合洪承疇的利益,而北軍跟著增加兵力,是洪承疇讓孫傳庭有資本製衡自己,不至於讓皇帝覺得自己無法收拾。
洪承疇的算盤打得響亮,而李長庚見狀也隻能無奈歎氣。
“既然無事,就上奏監國吧。”
洪承疇掃視了一眼眾人,隨後起身離席。
孫傳庭等人見狀也先後離開,各自去忙各自的事情去了。
不久後,內閣第一次廷議的內容被送到了春和宮朱慈燃的案頭。
朱慈燃打開觀看其中內容,不久後才皺眉抬頭道:
“老臣太老,規矩太多,你們覺得呢?”
朱慈燃詢問的對象,是眼下坐在他對麵,等待回答問題的三個人。
當烏雲離開,陽光再度灑入殿內,堵胤錫、孫可望、李定國三人的麵孔也被照得清晰起來。
麵對朱慈燃的話,堵胤錫表態道:
“老臣雖然思想跟不上朝廷的變化,但卻是朝廷轉型需要麵對的一個過程,殿下不用在意,它自會悄然退場。”
“沒有老人坐鎮,新人就會自大浮躁。”孫可望話裡藏話,朱慈燃卻也聽出了他想說什麼。
他將目光投向了李定國,而相比前麵兩者,李定國沒有遮掩的點頭:
“老臣可以不掃,但陳規陋習卻得一掃而空,免得讓後來居上的人也沾染毛病。”
“好!”總算聽到自己想聽的話,朱慈燃顯得有些高興,更何況這還是他“青睞”的李定國所說,因此朱慈燃也轉頭對孫可望二人說道:
“我觀齊國的氣氛就十分不錯,你們可以去金先生那裡取經,國朝的一些陳規陋習必須得革除,尤其是讓人下跪這條!”
朱慈燃態度開明,他也不太喜歡看彆人對自己下跪,但這條規矩一直改不掉,所以這次他想要一舉把各種不合道理的規矩全部取消,儘數掃入垃圾堆。
他有預感,如果自己不趁著自家齊王叔還在,提早把這些事情都做了,那之後他想做這些事情就會千難萬難。
想到這裡,朱慈燃皺了眉頭:
“時間不等人,我必須加快腳步……”
出外景,這章在車上寫的,更新晚了一點。
(本章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