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隆慶二年戊辰科的殿試策問‘外攘內安之道’凡四百二十字,開宗明義曰:‘君天下者,興化致理,政固多端然務本重農,治兵修備,乃其大者’,即君主當以重農興兵為急務隨後連提三個問題,即如何使人民歸本務農?如何行屯鹽之法?如何抵禦異族侵擾?通過這三個問題,也能看出隆慶皇帝的水平,並不是他自己想象的那麼菜,還是可以切中時弊的
然而對於呈上的卷子,隆慶都不能滿意,認為其文必稱古、太過空泛,像極了那些隻知高談闊論的清流之言,十分不喜這跟皇帝在潛邸時,曾受教於高、沈、張三位務實派名下有關,雖然稟xing難移,但耳濡目染之下,還是喜歡實務、多於清談
於是他命人將其餘的卷子取來,以百年不遇的毅力,一份份的閱讀起來,終於在快到中午時,看到一份十分可心的見其文言:‘臣聞帝王之涖天下也,必安攘並舉,而後可成天下之至治;必明斷並行,而後可收天下之實功’皇帝甚喜,便繼續看下,但見其文洋洋灑灑,共四千餘字,對皇帝所提的三個問題,都作了嚴密、詳儘的回答
他針對當時許多人離開土地,‘遊惰者多,歸農者鮮’的現象,提出一家之言:‘欲驅天下之民皆力於本,其道無他,唯貴穀粟、履畝而正界矣’也就是要提高糧食價格、並對天下的土地進行清丈,抑製了豪強地主的侵並
對於如何施行屯鹽之法,他謂曰:‘屯鹽之法,所以寢不如古者,蓋祖宗朝邊備振舉,虜不敢入,開墾塞下,輸納鹽糧,當時不藉內帑,而公si饒富今諸邊歲歲苦虜,塞下既無可耕之田,而鹽商又無可糴之粟當事者乃議帑銀、開餘鹽以佐之,於是屯政迄不可覆,而鹽引滋滯矣夫京師天下根本,內帑國計所關,以天下供京師其勢順,以內帑供四方其勢逆,此複屯鹽之利,誠為永久之圖也’於是提出四條建議曰:‘一嚴徵賦之期,二核扣存之數,三重侵冒之爵,四複屯鹽之舊’
對於如何抵禦異族侵擾,他提出‘重將帥’、‘先決戰’、‘先理財’三條對策,也就是在軍事上選用合適將領,在財政上做好物資準備,一切方略都應以打贏一場決戰為前提……雖然細節上稍顯空泛,但作為一個毫無經驗生來說,能有這樣正確的戰略思想,已經十分難得了
但最受隆慶看重的,還是其第二條,對屯鹽之法的應對,顯然是經過了多年的潛心研究,提出的看法中肯,建議可行,實在是殊為難得
於是隆慶欽點該卷為一甲第一名,並將其示之於眾,令諸閱卷官以此為鑒,擇其言之有物者拔之
看到這篇文章,閱卷官終於明白,皇帝這是一朝翻身得解放,想要走改革路線,以證明自己答應徐閣老辭職是正確的有徐階的前車之鑒,此時也沒人願意跟皇帝對著乾於是按照隆慶的意思,把原先的名次推翻,重排定了三甲座次
一切忙完,已經是翌日淩晨了,皇帝用印之後,謄錄官趕緊將傳臚的皇榜填完,待一切準備停當,科進士們已經齊聚東安門,等待入宮傳臚了
卯時整,伴著肅穆的景陽鐘響,紫禁城午門的三扇正門、兩扇東西對開的掖門,同時緩緩開啟兩隊身披金甲、威武雄壯的大漢將軍,邁著整齊的步伐從除中門外的四個門洞相對而出,立在漢白欲鋪成的五條大道旁
此時的宮門外,已經整齊的站滿了四百零三位身穿深藍se羅袍的科進士,以及他們身前的滿朝公卿大臣……科進士覲見皇帝,是曆朝曆代都十分看重的大事因為自此以後,這些人就將擔當起國家的重任,為官為宦,或造福一方,名垂青史,或建功立業,彪炳萬代,眾所周知而這次又是隆慶朝的第一次掄才大典,比過去任何幾十年都為重視,安排的也為隆重
所有的本朝重臣也全都奉命前來與聞觀禮北京城三大國公,英國公、成國公親至,定國公不良於行,也由世子徐文璧代表內閣四學士也悉數到場……就連剛從南方送葬回來的次輔沈江南也被重露麵,站在了公卿之後,百官之前的左邊位置上
待到卯時三刻,城門樓上又是一聲鐘響,便有太監扯著公鴨嗓子道:“吉時到,百官率貢生覲見”
於是公卿百官便率領著科進士,步入了紫禁城中,過皇極門後,便見一輪紅日從東方噴薄而出,霞光照耀在皇極殿的明黃se琉璃瓦上,折射出萬道金芒,將層層丹陛上林立著的,手持金瓜、寶頂、旗幡的金甲衛士,烘托的如天兵天將,把至高無上的皇權烘托到極致
隨著擔任傳臚官的內閣輔李春芳,接過鴻臚寺卿奉上的皇榜,滿朝官員並科進士,便齊刷刷的跪下李春芳深吸口氣,展開手中的黃冊,便朗聲道:“諸位貢生聽宣……”科進士們便提足了精神,忐忑不安的望向他手中的金冊隻聽他的聲音在殿前廣場上響起道:“……皇恩浩蕩、開科取士,為國掄才,出身莫問今隆慶二年戊辰科殿試結束,由陛下策試天下貢士,欽賜一甲進士及第三名,二甲進士出身七十七名,三甲同進士出身三百二十三名,如下……”
到這裡,李春芳有意頓一頓,欣賞一下鴉雀無聲的場景,這才一字一頓道:“殿試一甲第一名……浙江紹興羅萬化”
兩邊的大漢將軍便接力似的喊道:“一甲第一名,貢生羅萬化覲見……”一時間,整個皇極殿前,都回蕩著同一句話
羅萬化跪在那裡,整個人完全懵了,大腦一片空白,就那麼傻傻愣在當場最後如木偶一般跟著鴻臚寺的官員往金殿上走去,經過沈默身邊時,他看到老師在朝自己微笑,這才恢複了些神智,跟著進殿讚拜謝恩
李春芳的聲音接著響起,官員們也開始對號入座:
“一甲第二名,福建泉州黃鳳翔”便見一個相貌英俊的年輕人上朝
“一甲第三名,浙江金華趙誌皋”這是個年紀稍長,氣度沉穩的進士
以上三位,便是隆慶二年的狀元榜眼探花,全都出自蘇州府學
“二甲第一名,四川南充李長春”這個跟蘇州府學沒關係,而是當今大學士陳以勤的學生
“二甲第二名,山西山yin王家屏”這也是在蘇州府學就讀的,不過卻是山西幫的銳
“二甲第三名,福建大田田一俊”這是會元,這下跌到第六,臉上表情不大自然,也是出自蘇州府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