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一案的反複,不出意外的引起了朝野極大的嘩然,幾乎是所有人,包括那些第三方在內,全都一致認為,高拱平反該案的根本目地,就是為了利用此案徐階栽上個,假托詔旨”欺謗先帝,的罪名,欲將其徹底批倒批臭。
這下就連沈默也不能保持沉默了。一來。他要是再不作為,會被人認為,是對座師的見死不救,這對本身的清譽才很大影響;二來,高拱要是再搞下去,非得惹得天怒人怨,就算自己也保不住他了。是的,一直以來,世人隻能看到高拱在台前橫衝直撞。卻不知為了配合他,沈默在幕後調動了多少人脈,協調了多少關係。對於這點,高拱心知肚明。也很清楚,沒有沈默幫自己打點這些盤根錯節的關係,他根本不可能酣暢漓淋的大殺四方。
兩人一夕長談,這才使本案僅止於平反本身,並沒有牽連到鬆江那位致仕的老人身上……
然而高拱接二連三的重拳出擊,已經徹底激怒了他要打擊的對象,那些人終於意識到,這是個不按照規矩出牌的人……在他們以往所經曆的政治遊戲中。雖然也有你來我往,但總是要講些所謂,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的規矩,畢竟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誰都有個時乖運背的時候。
但這高拱顯然不是這樣,他已經擺明車馬,非要把那位老人家的影響力。從京城的天空中徹底抹去。非要把徐黨全都趕儘殺絕不可!
忍無可忍,已經無須再忍。言官們做出了淩厲的反擊,緊鑼密鼓地搜集證據,每日多則十餘本、少則三五本的彈劾高拱。在坊間也放出風來。說高拱收受了王金等人的賄略。所以強留這幾人性命。造成了很大反響。
而老百姓之所以相信這種謠傳,皆因為王金案的終審判決,實在不能讓人信服。使人不得不質疑掀起複審的高拱。動機是否純正?繼而強烈質疑其人品,所以才會相信那些汙蔑之言。
高拱這邊也不甘示弱,他的親信喉舌開始頻頻發炮,為王金一案辯護,認為這是法律的勝利。而那些指責高拱之人,不過是畏懼真相被揭開。從而使他們做的醜事敗露而已”矛頭直指在背後操縱言路的趙貞吉。
兩位閣老之間的關係也急劇惡化,甚至連政客最基本的表麵和氣也做不到。隻要是這個支持的。那個就一定反對,每天不吵上三回,就好像過不下這一天來。到後來,甚至發展到了動手,高拱差點把硯台扔到趙貞吉的頭上,趙貞吉的老拳差點打得高拱滿臉開hua,讓人驚詫莫名又哭笑不得……不過也難怪。都是一點就著的直筒子脾氣,想讓他們學徐階、沈默那種口蜜腹劍”還真是學不來。
誰都知道,這兩位肯定不能共存了。一時間,內閣充滿了戰前的緊張空氣,大家就等著他倆什麼時候下定決心,拚個你死我活了。
然而首先忍受不了的”反倒是高拱的昔日袍澤陳以勤。這位大有古君子之風的陳閣老,當初雖然是高拱引入內閣,後來在曆次政爭中,也一直受高拱牽連,被徐階打壓。然而他對高拱在王金案中的表現”卻大才異議。不斷旁敲側擊。甚至直接上書,要求終止複審,以正人心飛他又不是沈默,這當然觸怒了高拱,不過高拱念及舊誼。且也不想樹敵太多,隻是對其不理不睬。
那廂間,他的老鄉趙貞吉又下定決心”要跟高拱死磕到底,勸都勸不住。眼看著內閣又要變成鬥雞場”陷入無休止政爭的泥潭之中”這讓夾在高拱和趙貞吉之間左右為難的陳閣老十分的無趣。加上他的兒子也已經中進士、選了庶吉士。這更加堅定了老先生,拋卻君王天下事,采菊東籬見南山,的決心。
說走就走,去意已決的陳以勤,連上了八道辭呈,皇帝見實在挽留不住,隻好厚加恩賜,流著淚送走了可親可敬的陳師傅。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凵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陳以勤的歸隱田園,尤其是他臨走前”對隆慶說的一番話,對皇帝觸動很大。一直置身事外。管你兩虎相鬥,我自金樽美酒hua姑娘的隆慶,終於決心要做個和事老了,他請高拱和陳以勤吃飯,說:,“你們都是定國安邦的碩德老臣,朝堂上有你們二位給朕看家,朕儘可以放心了。
。”然後親自給兩人把盞道:,“聽說你們有些不愉快,朕十分的憂慮,整天整天的吃不好、睡不著,隻能把你們二位請來,做個和事佬。過去的事就過去了,以後精誠團結,一起給朕當好這個家,好不好?”,皇帝都這樣說,兩人哪敢說不,不僅諾諾的答應下來,甚至在皇帝的攛掇下,連碰了三杯和氣酒。還擠出了比哭還難看的笑容,一時間其樂融融。好像那些不愉快都煙消雲散了一般。
然而說和管用的話,還要軍隊乾什麼?就算勸架的是皇帝,也一樣沒用。因為“一山容二虎,這句濫俗到家的俗語,裡麵包含的是千古不移的真理,比孔老二話還可信……高拱與趙貞吉,若真是能如隆集所願,攜手並進,那還真是大明朝的至福。可惜,兩人從來就沒打算和解過。
不過高拱知道隆慶的脾氣。雖然依舊在內閣和趙貞吉猛掐,但不再把事兒鬨到皇帝那裡,以免聖心煩擾。但趙貞吉不懂這個理兒,見在內閣中罵不過姓高的,便要手下小弟一起上……還自欺欺人道,我可管不著下麵這些人乾什麼。於是對科道言官上書彈劾高拱一事毫不阻攔,甚至暗地裡推波助瀾,把高拱罵得體無完膚,但是高拱根本不懼。開玩笑呢,當初被南北兩京科道一起彈劾,老子都巍然不動,就憑現在這點火力,還不夠給老子撓癢的呢。大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勢。見一本本奏疏遞上尖,便如泥牛入海無消息連個影兒都沒了。言官們自然不乾了,便有禦史葉夢熊等人上疏君上,要求皇帝不要再像上次那樣庇護高拱,以免讓天下人齒寒。
這份奏疏一上。一直保持沉默的高拱,馬上瞪起眼來,拿著就去找隆慶。到了往地上一跪,道:,“陛下,臣就知道他們不想讓我回來,現在連您也埋怨上了。。。
隆慶一看那奏疏,果然火冒三丈道:,“果然,徐閣老雖走了。但這些言官陰魂不散。看來不用上雷霆手段,這股子邪風還煞不下來”。自禦極以來,他被言官折騰的苦不堪言,早就煩了這些討人厭的家夥,現在見他們要再次攆高師傅走人不由怒從心頭起。便問高拱道:,“高師傅。你認為這幾人應如何處置?”,高拱稍稍一想。欲擒故縱道:,“臣認為。皇上下旨嚴加申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