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綠紙殼子可以買糧食,工人們也能接受老板用綠紙殼子發薪水了,而工場和供應商間的進貨,大都可以通過銀行轉賬完成。隻要不提現,倒是可以避免綠紙殼子的騷擾。
無論如何,大明經濟這輛停久了,有些生鏽的機器,勉強運轉起來,但普遍存在開工不足的問題,一方麵是工廠主對前景沒把握,對綠色債券也缺乏信心不敢大力投產;另一方麵。也因為經濟處於寒冬期,難免出現訂單不足的問題。
但很快,沈默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他推動全體內閣會議,通過了武力討伐偽帝的決議。而戰爭是需要生產物資的。尤其是軍事物資。戰船、槍炮、彈藥、刀具、被服、馬車、裝具……這些都需要大規模的政府購買。
誰都知道,這些巨額的訂單,對久曠的東南工商業意味著什麼,所以明知道官府隻會用綠色債券支付,工商業者們還是搶破頭。
就在蛋糕基本分完的時候,呂宋第一批一千二百萬兩黃金,終於送到了上海。那一天又是萬民空巷,戒備比沈默到達時。還要森嚴數倍。一箱箱黃金,就在碼頭上當眾檢驗過磅,然後直接發送戶部銀行上海總行金庫。
至此,大家對綠色債券的償付能力,再也不存懷疑……按說戰爭陰雲籠罩,應該還會有擠兌潮才是,但是由於綠色債券是一年期的,一年後。大家才能兌換成黃金,所以擠兌無從發生。
好吧,大家終於打消了對綠色債券的疑惑,把它當成理所當然的官方貨幣了。為了完成朝廷的大額訂單,開始卯足了勁兒生產。
市場的一顰一笑,全靠貨幣支撐。於是停滯已久的經濟運轉開來。
任何時代,貨幣增發都會刺激證券市場。因為,貨幣是證券市場的子彈。但是,隻有在經濟體健康的情況下,才有可能與實體經濟互為動力。
上海證交所發現,鈔票和股票同時多了起來。此時。證券業有了充足的子彈,工業體係又欣欣向榮,富有遠見的人們紛紛入市抄底,使股票的成交量恢複到危機前的水平,股價也層層上漲,危機的陰影終於逐漸淡去。
站在戶部銀行的大樓平台上,沈默終於長長鬆了口氣。其實,呂宋根本拿不出五千萬兩黃金,況且呂宋已經形成了地方自治的政治生態,代表當地民眾的谘議會,也不會同意砸鍋賣鐵替國內買單。
一千二百萬兩黃金,已經是沈默能籌到的極限了,但在戰爭的陰雲籠罩下,如果傻愣愣的把這個錢投到市場中,可能隻堅持幾天,就被嚇破了膽的大戶們提走。
而現在,他通過一係列翻雲覆雨的手段,各種造勢與借勢結合,終於使人們接受了綠色債券為朝廷的法定貨幣。而那一千二百萬兩黃金,還好端端的待在金庫裡,一分都沒動呢。
必須要說的是,在金融市場基本穩定後,若菡將所持有的彙聯號兩成的股份,全都無償注入戶部銀行,作為彙聯號在戶部銀行持股的股本。自己隻留下百分之一,作為給小兒子的家產……而日升隆那邊,也按照與沈默的協議,將張四維家的百分之二十股份,無償轉給了戶部銀行,同樣作為日升隆在戶部銀行持股的股本。
最終,戶部銀行中,銀行資本占百分之四十,國家資本占百分之六十,十名董事會成員,也按這個比例,既保證了朝廷對貨幣發行等金融政策的控製權,又基本保證了銀行家的利益。
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沈默重塑了被朱元璋搞破產二百多年的國家信用。更更重要的是,他按照與東南紳商的約法三章,終於可以合理合法的征收工商稅了,雖然為了恢複工商業的元氣,約定在最初五年裡,商號隻報應稅數額,而不真正交稅。但這兩件事都不是為了現在,而是為了將來。
更更更重要的是,這兩項權力都在全體內閣會議手中,且不可能再還給皇帝。
之後幾百年間,大明能在曆史的數次反複中挺過來,並持續保持強盛,都要拜其所賜。
~~~~~~~~~~~~~~~~~~~~~~~~~
至於眼下,殺雞不用宰牛刀……
在南方終於從危機的泥淖走出,快速的恢複元氣時,北京的皇帝母子卻陷入了無解的危機中……因為曆史原因。大明的邊軍和宗室,九成以上都集中在北方,再加上京城的物資消耗,這三個沉重的包袱,一直都是東南各省來背。
東南經濟之所以恢複的這麼快,也跟終於卸下了沉重的包袱,有直接的關係。
按說北方有彪悍的軍隊,應該迅速南下平叛才是。然而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個包袱,不是本就貧困不堪,又遭受連年天災的北方民眾,能背得動的。
但不調遣依然要花錢養兵。北京的太倉轉眼告罄,各地催餉的文書,像雪花般湧入京城。皇帝母子倆就是把紫禁城賣了,也發不出一個月二百萬兩的餉銀、拿出一百萬石糧食的軍需來啊……北方的軍隊開始發生騷亂,甚至連蒙古人也因為沒有人買他們的羊毛,而考慮是不是乾回老本行。
但是沈默一封措辭嚴厲,幾乎是連訓帶罵的親筆信,就讓一乾台吉們腿肚子打轉。富裕安逸的畜牧生活。已經消磨了他們最後他們隻要想起那個一臉笑容、心黑手辣的惡魔,就一點趁火打劫的念頭都沒了。
剛剛轉投南方,急需立功表現的晉商也派上了用場。他們幾乎與每一支邊軍保持著密切的聯係,跟蒙古人的關係更不消說。對於廝殺漢們來說,有奶便是娘,管你是南方還是北方了,所以軍人們紛紛表示服從南京朝廷的調遣,隨時可以攻打北京。
遼東的李成梁更是早就磨刀霍霍。幾次請戰要提兵南下山海關,為沈默直搗京師。
所有的請戰,都被沈默壓住了。
因為他很清楚,請神容易送神難。軍事力量一旦形成,就很難在製度框架內約束直至消滅,他們從暴力中成長,也隻相信暴力。放這些猛虎出閘,一定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難以預測的凶險的。
還是那句話,殺雞不用牛刀,他隻需要軍隊保持安靜。靜待結果就是。
這也決定了必須速戰速決,否則會生變故。
萬曆十三年八月,北方天氣轉涼,正是殺人放火的好時節。
姚長子麾下的東南水師戰艦二百艘,民間運輸船二百艘,搭載著南方十二萬內閣軍,未開一槍一炮,便在天津衛登陸。
因為天津衛的最高軍事領導人,後軍都督府都督、東寧侯焦誌,率天津兩衛三萬餘名官兵反正。
之後大軍一路未遇抵抗,順利抵到北京城下,完成了對北京城的包圍,並派遣使者進京談判,以保護大明皇帝朱常洛安全為由,敦促偽帝朱翊鏐投降,並保證其生命財產安全,保留其郡王的封號和待遇。如果三天之內,朱翊鏐不開城投降的話,大軍則強行攻城,到時候玉石俱焚,大不了再立個姓朱的皇帝。
在考慮了兩天三夜之後,朱翊鏐決定投降……其實沒什麼好考慮的,自從當上這個皇帝,朱翊鏐就沒睡過一宿安生覺,現在還能回去當他的富貴王爺,又有什麼不好呢?
至於那些跟著他紫禁城的潛邸舊人,就像做了幾個月的黃粱夢,一醒過來,發現又回到從前,似乎也沒什麼損失。隻有王府長史發了瘋,整天朝著府上的一條大黑狗破口大罵:“你害了我姐姐一輩子,又害了我一輩子,我要吃了你才能解恨!”但大黑狗太凶,他不敢靠近,所以隻能每天罵罵過過嘴癮。
李太後倒是心誌堅定,她算盤打得精,橫豎權力是沒了,能享富貴也不錯,反正孫子登基,自己還升一級,成了太皇太後呢,還是這大明朝最尊貴的人。
這就屬於作她的清秋大夢了,當年十月,新君登基大典前,經過全體內閣會議的長時間磋商,最終決定剝奪她的尊號,降為太妃,南宮居住。隻尊陳太後為太皇太後,王皇後為皇太後。
萬曆十三年十一月,不到三歲的新君朱常洛,在王太後的懷抱下登基,宣布次年改元。
在新君的登極詔中——
宣布遣散宮中所有太監,並永不再使用宦官。
宣布錦衣衛改軍情司,歸兵部所屬。並永久取締特務機構,任何機構任何人,不經法律的審判,不得逮捕和任意拘禁任何人!
宣布私有財產不可侵犯,任何人未經法律的允許,不得剝奪他人的財產。
宣布即使是皇帝本人,也必須遵守上述條文,並接受內閣和三級谘議會的監督,如果有違反之處,願以退位謝天下!
~~~~~~~~~~~~~~~~~~~~~~~~~
這些條文,自然不可能出自三歲孩子之手,而是由沈默代擬。對於他這些大逆不道的條款,已經就任谘議會首任議長的張居正十分不看好。
他對沈默說:“你現在一手遮天,皇帝又是個三歲的孩子,不知道反對是什麼意思,但等到他長大了呢?你卻差不多要老死了,你以為這些死條文能約束住他?我敢保證,隻要他有足夠的力量,隨時都可能撕毀憲章。”
“一代人管一代人的事,我上半輩子,用力打破了一些東西,下麵十年裡,再用力讓一些東西進入人心裡,對我來說,這就足矣了。”沈默望著天邊噴薄欲出的一輪紅日道:“至於將來,反複是一定的,我也可能會被挫骨揚灰……但那有什麼關係呢?無知不可怕,知道而不敢去爭取才最可怕。如果他們願意繼續給皇帝跪下去,那就當從來沒有我這個人好了……”
“你不怕將來的時代,會比過去還糟糕?”
“不會的。”沈默轉過頭來,微微一笑道:“一定會更好的……”
【全劇終】
-----------------------------分割------------------------------
通宵一宿,終於寫完了,本來應該寫的更精致些,但我覺著,我要交代的事情都說完了,至於爽的情節,就不要為難沈聖人了,還是等下本書的小陳來從頭爽到尾吧。
應該有個後記,等我睡一覺起來,仔細整理一下思路吧,寫了整整三年年,我的人,和我最初的設想,都已經麵目全非,需要好好整理下。(未完待續。)(www.101novel.com)